当前位置 :
《我的第一本书》评课稿2

《我的第一本书》评课稿

《我的第一本书》评课稿2

李家巷中学 叶孝仙

本次有幸听了古城中学刘晔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回忆录,讲述了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作者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在那段艰苦年代中少有的童年乐趣。下面就说说我听了这节课后的一点浅薄的感受。

我觉得刘老师的课基本符合新课标理念,基本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首先,刘老师注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比如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刘老师让学生自读去了解故事情节,接着顺理成章地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全文。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在第六个环节质疑部分:在全文学完之后,再给学生留下时间去思考,寻找自己在阅读中还存在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在刘老师的教学中,刘老师不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次,刘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如在复述过程中,当一位学生复述好了之后,不是老师自己评价,而是由学生来评价复述如何,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文中的内涵,说说自己所读到的感情,在说的过程中还注重学生的朗读。

下面我就要毫不留情地说说这堂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难点未突破。的重难点是“‘我的第一本书’中所蕴含的情感,该怎样来理解这第一本书。”而我认为刘老师并没有突破这一难点。刘老师在教学中只是用“从 中我感受到了 ”这一句式来教学这一内容,但是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并没有看到这第一本书的真正含义,或者说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为什么要写《我的第一本书》。我认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还可以运用文本中已有的语句来加强教学,如文本中第一段有一句作者朋友的话:“课本有什么好写的?”,可以用它来向学生提问,要学生来替作者回答这一问题,也可以要学生去读一读、议一议文章的最后一段:“人不能忘本”中的“本”是什么?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他们才真正懂得“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了。

第二、主题挖掘不深。在本单元的导引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单元所选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些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所以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刘老师只是用“畅所欲言”这一环节让学生说说学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一教学环节是远远达不到这一主题要求的。课文从一本书可以看到父对子的关爱,看到同学之间的友爱。那么也可以让学生去说说自己身边是否也有一些小事,能体现人间的真情。这样是否可以更深刻地体现文本的主题呢?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的求知动力这一方面刘老师也有所欠缺。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评价,而且要以鼓励为主,而刘老师在教学中未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学生进行复述之后,并没有马上进行评价,而且在仅有的一次评价时也只是指出了学生复述错误的地方。这是有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还有在研读课文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刘老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

第四、本人还认为在学生回答中还应适当的追问,而刘老师却乎视了这一点。比如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帮助解决后,老师问提问的学生对这一回答是否满意时,学生回答说不满意,这时老师应该问为什么不满意?应该再让学生来帮助解决,而刘老师只说了不满意不要紧,就接下去问其它同学是否还有疑问。这样一来就让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是白问了,这必然会挫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

第五、细节未处理好。如在字词教学中,磨磨蹭蹭的两个蹭字读音是不一样的,那是否应该把两个读音都注出呢?刘老师只是注了前一个字的读音可能会对学生有所误导,还有在质疑这一环节并没有记让学生畅所欲言,而是匆匆结束。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教教课文的表层知识,而是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有所得。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