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期,又是一年阅卷时。实在说,真的记不清楚是多少次参加高考阅卷了!但是却始终忘不了二十年前第一次走进考场的情景。在料峭寒风中,570万考生走进考场,而当春风扑面时,已经有27万人幸运地坐进了大学课堂.
二十年,五千多万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三十年,三千多万人毕业成才,承载起了一个 高速发展国家的建设使命。
岁月流过,三十年前恢复高考走进校园的一代人,大多数也都到了孔老夫子所谓的知 天命的年岁。尽管天命未知,所惑甚多,但是,就那场高考,或者说就类似的考试而言, 多数人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所谓历史的机缘和改变人生的幸运,并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去述说那 场改变命运的考试,去享受春天里的无数次聚会。但是在我,却是愿意从考试制度与人的命 运的关系出发,去想想考试的历史合理性,去思考这一筛选和定位人的社会机制的价值意义, 并从存在的合理性途径去探讨考试机制的改进。
我的基本看法是,除了不适用于少数天才、偏才和怪才之外,考试其实是人类,也就是 钱钟书所谓无毛两足动物们走向社会,走向事业、走向人生的普遍历史宿命。
一部人才选拔史,考试始终是主流,是长时段的制度。在大多数时代里,考试始终都被 当作国家人才选拔的主要机制在实行着,发展着和不断改善着。隋唐以下,科举1500多年, 恩怨废存不休,直到民初才寿终正寝。我去过北京的国子监,也参观过嘉定的清代科举考场, 既惊诧于那密密层层鸽子笼式的庞大科场建筑,也叹服于那个制度的严酷恐怖,也曾行走于 江南的古城和老镇,看见过无数状元及第的炫耀,可同时也听说了无数科举杀人的故事。但 也正是这一体制,在相当程度上维系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辉煌和超越世界的历史延续。相较而 言,汉魏前后保荐式的察举,作为制度弊病则更加明显,其所造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不能不说是王朝短命,是替频繁的原因之一。民国以来现代考试代替科举,作为国家的人才选拔机制,考试院的级别与监察院,立法院等同,地位可见一斑。2003年我在台湾客座任教,尽管那里大学教育己普及到只要你高中毕业,好歹都有个大学上,可高考 仍然是整个夏季师生和家长的精神焦虑所在,非典来了也停不得,解放后虽有调干制度和出身成份考察,但高考成绩依旧还是入学的主要依据,文革一度实行的工农兵学员推荐保送上大学制度,因其明显有失公平,很快就被1977年的那场历史性高考所替代,从而也才有了这延续二十年的高考。
说到国外,这些年我因学习、工作和访问去过几十个国家,也许是孤陋寡闻吧,至今我 还没发现一个没有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国家。譬如英国或者所谓英联邦国家的合考和大学选 拔,美国的SAT入学资格考,还有让各国学子胆寒的托福、GRE考试等等,哪一种考试不惊心动魄,哪一项考试不把考生的精力和金钱狂卷而去。在新加坡,我看见用购物车帮孩子拖书包去学校的家长,在韩国,大学普及率都高达80%以上了,可高考补习学校依旧遍及城乡各处,而在东京,我多次遇到过周末背着巨大书包和便当盒,一路问路去大学入学考试补习学校的少年。我相信,这世界的人们其实都曾经不同程度地走过通往考场的路,我也相信,大学入学考试,恐怕不仅仅是个体人生的宿命,国家发展的宿命,同时也是世界进步的宿命。
问题只在于,我们应怎样去理解高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需求性,怎样使考试制度 向着有利人才选拔的各个方面去改进和发展。一般人的思维好比钟摆,总是习惯沿着两极来 回晃动。关于高考,这个钟摆的两个极端各有一个判断,一个是将高考视为唯一的人才选拔 途径;另一个是主张取消高考,重新回到保送推荐入学的老路。这两类仅取极端的思维,实 在说都不可取,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尽管高考存在诸多弊病,考试取消论的观点仍旧有违现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