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说明】
这是一个反复式教学设计。“理读”──感知课文内容,“赏读”──品析课文美点,“评读”──解读课文主题,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反复多遍学习课文,形成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理读:桃源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邑人(yì)
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绝境 叹惋 无论 不足
重点词:
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诣太守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二、赏读:“桃源”之美
1、远观桃源:
⑴ 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⑵ 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⑶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
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⑴ 教师示范:
桃源漫步:
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⑵ 教师提供其它角度,如“桃源送饭”“桃源耕田”“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等,学生也可自选角度。
⑶ 学生活动,并交流,内容可能有:
桃源作客:在桃花源,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刚进村口,就有一位青年男子前来问候,并热情相邀到他家吃午饭。说是没有什么好招待,但桌上摆满了大碗小碟,鸡、鸭、鱼、肉样样俱全,香味扑鼻而来;还有他家自酿的高粱酒,醇厚香浓。村里的人听说来了客人,全都聚到他家,围着我问这问那,那股子热情能把人融化!
桃源送饭:哦,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怪不得爸爸妈妈都不肯回家吃饭呢,原来人们都在可着劲儿比赛哪!柳枝轻拂、百花吐艳,这样的大好春光中,谁会不努力劳作呢!嗯,看来,今晚的晚饭我还得再加两个菜,好好地犒劳犒劳他们!
……
三、评读:桃源情结
1、评情节的虚与实。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从哪些地方要以看出来?
⑴ 示范:这的确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在叙述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处疑问:比如,故事模糊,文章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
⑵ 学生自己读课文,自由发现。
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形成下列结论:
第二,神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但立即原路去找就再也找不着了,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第三,矛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
第四,完美,这里风景秀丽、宁静和谐、民风淳朴,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和平安定,这样一个温暖自足的完美胜地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以上种种,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神秘面纱,作者似乎是有意给读者留下这些破绽,来告诉人们,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罢了。
2、认识主题:
⑴ 陶渊明用诗样的笔触倾情描给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为什么又处处留疑?他想告诉人们什么?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作答。
⑵ 学生交流,形成以下内容。
桃花源只是陶渊明不满东晋统治和刘裕政权却又无力改变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设计而已。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由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发展到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看来,陶渊明“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对于生当乱世的陶渊明们而言,这理想又何尝不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呢?
⑶ 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文言文的教学应着眼于一个“读”字,读得字正腔圆了,读得婉转流畅了,读得情景俱出了,字词也就清清楚楚了,文意也就明明白白了。本课就是以“朗读”作为主要学习手段而设计的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二、读
读得抑扬顺畅,读准下列字音,读顺下列句子。
检查生字: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邑人(yì)
教读句子: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三、读
读得文意清楚,读注释,读译文。
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
2、师生合作,教师读课文,学生读译文;遇到难句,则学生读课文,教师读译文。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绝境 叹惋 无论 不足
重点词:
俨然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诣太守
四、读
读得情景俱出,一边朗读一边讲析这样朗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桃花源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如“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要读得舒缓轻柔,令人向往,因为这句话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清澈的溪水,嫩绿的鲜草,粉红的桃花,微风拂过,花瓣从树上一片片洒落下来,那么纯净,那么浪漫,犹如人间仙境。
学生边读边说。
五、读
读得神采飞扬,假设自己就是陶渊明,边讲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边读课文句子来印证。
六、收束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