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亮点·疑点·原点

【我的思考】

亮点·疑点·原点

语文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感受语言文字美的过程。当我们在教学情意浓浓的记叙文时,当我们在欣赏诗意盎然的散文时,通过情境的创设,我们总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我们遇到有着严密的逻辑,较理性的表达的说明文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所描述的科学知识,也就在这自然而然中,我们会利用各种方式、途径,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上《花钟》一课,这亦是说明类的文章。听完课,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自然是明晓的,但对于文本的优美文字,学生的感受并不到位。

那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常识性知识的学习融合得更加自然,使之浑然一体,不偏离语文学习的轨道,真正成为一堂语文课?我在思索着,探究着。

【“他”的案例】

这位老师所教的是《花钟》一课的第一课时,老师在导入课题之后,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交流学习生字,然后进行了第一段的教学。以下是这位老师第一段的教学设计:

一、感受花的美

1.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花?(学生读文,讲花名)

2.(课件:出示各种花)学生认花,说花名。

3.学生谈感受。(课件: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齐读。

4.说说哪一种花是淡雅的?哪一种花是艳丽的?

二、认识花钟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写花开的句子。

2.反馈:学生读句子——同桌互读

【这里的读不够充分,读有些匆匆过场的味道,没有很好地抓住语言文字进行重锤。】

3.教师引读,学生跟读——同桌合作读

三、摆放花钟

1.小组合作:摆放花钟

2.师生合作。(课件:动态的花钟,演示不同时间段开的花)

3.(课件:花钟上面的时针去掉)

理解句子:“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4.布置任务:课外找其他时间段开放的花。

【我的分析】

课堂亮点

介入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老师通过预设,带领学生从感受花的美、认识花钟到摆放花钟,层层深入,为学生难点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欣赏了各式的花钟,认识不同种类的花,以及花钟在不同时间开出不同的花的动态演示,并通过小组合作摆放花钟,为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课堂疑点

偏离整合需要,情态有欠缺。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热闹的课堂中,动情地朗读少了,语言的训练没有了。这一过程中,朗读教学缺少了一个提升的过程,读书声成了一种装饰,成了一种附属品,学生对于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显然也是不够的。这样似乎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科学课。这样不就偏离了我们借助多媒体、动手操作等途径辅助学生理解文本,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设计初衷了吗?

分析原点

常识性的语文课怎么上?

我想:常识性的课文,较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更强。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以实现语言、知识和精神在学生心理上的同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语言,让语言、知识和精神在转换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见畸,使之成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1.引点——强根固本

语文学科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个性,这便是语文的“本”。语文学科虽然也重视“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抽象的综合,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不能因为要“综合”而异化了本体,甚至消融了本体。语文课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母语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情感等等。

2.基点——紧扣语言文字

常识性课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用词的精确性。还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类词语的意思,这样不仅能获得科学的常识,还能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作用。

教材中的常识性课文,都坚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细致的叙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常识形象化。我们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热情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常识性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习了解某种科学常识,学习作者怎样表达、说明这种常识的,即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说明的顺序。久而久之,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情点——内化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体验,感受语言的独特性,品评作者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的特质决定了语言内容的特质,语言形式的变化必然带来语言内容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将体验与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语言,让语言、知识和精神在转换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构。

4.拓点——重构知识系统

《课程标准》中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课文中的这些压缩了的知识引起学生思维共鸣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更为强烈,此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节目,提供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能使学生跳出课文的框框。这里的新知识和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令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看着、听着、交流着新的资料,既获得了新知,又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这为语言、知识和精神的重构创造了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促进语言与知识的同构共生,既能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满足感,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训练。

【我的预设】

那么如何寻找一个更好的切入点,使此类文章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语文性,使之“不露痕迹”的将科学常识的学习融入于语言的实践中来?为此,我也就《花钟》一课的第一段的教学设计,试着做了以下的教学预设。

一、营造乐读的氛围感受鲜花的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读通句子。

2.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多形式地读)

3.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花的图片,配上轻音乐)

4.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

(1)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2)出示“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指导朗读,读出花的多,花的美。

二、品味语言的魅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1)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

(2)认识各种花,看图讲花名。

3.引导发现。(交流要点:一是花儿开放的样子不一样,二是开放的时间不一样。)

A、开放的时间不一样

①理解句子:“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让学生找出各种花的不同开放时间。

②师生合作读句子。

B、花儿开放的样子不一样

①品词:找出花开放时描写动作的词语。

读好动作词。(吹起、绽开、醒来、欣然怒放……)

②品句:把这些短语放到文中品读,随机播放课件

比较朗读(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有助于激起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

③学法的指导。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花真是千姿百态,这里作者用了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在写作当中也可以进行学习。

【对于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法,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采用以读为主线,在个性化的读书实践中突破难点,在琅琅的读书实践中积累语言。如: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这样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4.凭借想象丰富情感。

(1)请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一句,反复朗读,想象这花的样子?

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牵牛花还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

(2)指导朗读。如:让学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通过前面的学习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积蓄。这里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让人去感受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这样,课堂上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自然,愉快充实。】

(3)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惊喜、诧异、喜爱等),再入情地朗读全段课文。

(4)演示动态的花钟,学生来认识花钟。随机针对“大概”一词进行说话训练。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将数学、常识、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了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常识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可以用“也许、左右、大概、大约”等词来回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大致”的理解,更是一种词语的活用,词语的内化。这样可谓是一举多得,也使得多门学科的组合显得那样不露声色,浑然一体。】

(5)学习写作方法,试着背诵第一段。

三、拓展文本重构语言

1.引导孩子运用句式练说:

牵牛花,睡莲,

万寿菊,烟草花,

月光花,昙花。

2.文中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吗?也用小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句式训练:

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3.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又有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通过练说,学生不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能力,而且由文本引向课外感受事物的美丽。此时时刻朗读这段话,学生的读会更富有生气。】

【我的反思】

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由此及彼,从常识性的文章,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文章,怎样成为真正的语文课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姓语名文,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学科融合,强调的是渗透,是为我所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美术、音乐、自然、数学都可以,关键是不要忘记我们是语文老师,现在上的是语文课。

在情思飞扬、言语鲜活的状态下,学生不仅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且用心去倾听世界,用情去体验世界。学生的思维在现实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跳跃、飞腾。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言语也就会活起来。这,才是语文课。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