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巷》
1、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处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最好不要去掉。这个“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3、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般”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这的确是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位姑娘的眼光为什么像在“叹息”呢?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她自己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这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的命运而发出叹息。
二、《再别康桥》
1、能否将“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中的“艳影”改为“倒影”?为什么?
最好不要改。因为“倒影”只是纯客观描述,诗人的主观感情成分不浓。而“艳影”一词妙处有:一是形象地描写出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写出了金柳之多情,且与上句中“新娘”相呼应;二是“艳影”更能表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爱,融情于景的成分更浓。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一词有何妙处?
这个词将青荇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水草招手欢迎诗人的情形。反过来说,这又是作者的主观想像,他认为母校的一草一木对他都有感情,表达了他对母校全方位的爱。另外,这个词又描写出了水草的生机和自由,所以诗人对其十分地向往,因而自然有了下面的诗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全诗的意境都是宁静清幽的,但第五节时诗人却说要“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种“放歌”行为是否会打破那种宁静呢?
不会。此节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快乐到达顶点。然而,诗人并没有真正“放歌”,“放歌”只是他当时的心愿罢了。所以第六节便是“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