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一.专题内涵解说

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是人类的、某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系统化、符号化。它记述了人类的、某个民族的过去,轰轰烈烈的、缠绵悱恻的、刻骨铭心的事迹,并且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重新认证和解读,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使人类获得精神营养,得以不断进步。人们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研读历史,总是想探究历史深层的隐秘之处,找寻到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总是会引发种种感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这些就像大江的浪涛,奔流而下,激荡澎湃,訇然作响,山鸣谷应,久久的回响。它从过往的年代传来,又绵延而去,直到永远。

鲁迅说过:“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把握未来。

“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的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快。“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指导学生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加深理解。着重体会作者是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三首。这三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慨叹六朝君王“竞逐繁华”导致相继覆亡,嘲讽北宋中期举朝上下耽于安乐,不事进取的现实;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古词的一些基本特点。“血与火的记忆”收入两篇纪实性文章,都是反映抗日战争的,记下了“瞬间的历史”。引导学生透过这两篇文字中对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感情、心灵的描写,认识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生存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理解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偏见的灌输是怎样扭曲人性的。引导学生将两篇作品比照着读,看看战争在敌对国家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同的指向和反响,加深历史记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集体的历史记忆对于族群和全人类的延续、发展和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学生能从学习议史、咏史和记录“瞬间的历史”的纪实作品之中,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3.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文言诗文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通过沉吟涵咏对古代诗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5.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文言实词活用常见的几种方式去解读文言作品。

6.学生能合作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从材料之中提炼观点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咏赞,选择合适的文体,有个性的予以表述。

前三项是教学的重点。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弊、率、完、患、众、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的含义;归纳“得、非、或、相”的义项;掌握使动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其讽喻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教学设想

1、整体阅读是翻译的重要依据。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即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初步疏通文句,大体上了解原文的意思,大致熟悉全文的思路,把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找出来。

2、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阅读准备:(印成材料发给学生或由学生查阅资料)

一、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年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10万、绢10万匹。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朝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六国抗秦大事的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二、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

(2)全文的论证结构有何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学生交流《和平的祈褥》专题学习感受。

二、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

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苏洵的心声吧。(板书课题)

三、学生根据资料简述作家作品。

四、整体感知全文。找同学简述全文的基本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

五、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并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ǜ)霜露洎(jì) 草芥(jiè) 与(yǚ)

赢(yíng) 下咽(yàn) 胜负之数(shǜ)

四、检查预习要求、疏通词句。

1、可逐段让学生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

2、教师可能就此指导学生依据对全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2-3个例子来具体分析,加经印证。

3、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

4、讨论后,由同学来解答以上问题。有不准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仍不对的由教师解释分析。

五、学生诵读全文。

六、总结

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

八、作业(课上完不成,课后继续)

积累重点词语,归纳多义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投影化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合作完善。

1、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

兵 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

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

得 诚不得已(能够,动词)

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

诸侯之所以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霜露(暴露,动词,读暴pu)

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才,副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2、古今异义

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今义:率领;不慎重)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下而从六国破亡多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四、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始速祸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日削月割(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被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战。

洎牧以谗诛

3、变式句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二、通过讨论预习思考题①,引入对全文论点论据的分析。

(一)提问

(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三)请几组同学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归纳。

1、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为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

2、作者使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主在出现在第二、三段。第二段集中写韩、魏、楚三国,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第三段集中写齐、燕、赵三国,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说明其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奏”。

三、通过讨论预习思考题②,从而引入对全文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分析。

(一)提问

(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三)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归纳。

1、论证结构

(分论点)

非兵不利,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

中心

战不善, (分论点) 北宋王朝(借古讽今)

论点 赂者以赂者丧,

弊在赂秦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2、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运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五、小结

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顺应自然。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

六、讨论:根据你了解的史实,你认为苏询的观点正确吗?(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可出示苏辙的《六国论》)

七、作业

选取精彩片段背诵。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兰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尽态极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贺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横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 完了、结束 北 而西折 动词,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数→动 统一

构而 折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 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 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 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讨余下段落,完成课后习题,凿实—词多义。

(二)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s. 不知其所 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 “妍”,美丽。

c. 立 “缦”通“曼”,久。

d.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 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 ,韩魏之 ,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 , :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三)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 举:被攻取

b. 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路,深究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略)

[课上练习,巩固重点实词]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别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教学设想

1、因为是自读课文,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成对文章的了解

2、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形成自己的看法。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1、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联系典范教材。

2、《落日》,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时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

为什么将这一举世瞩目的仪式放在军舰上?原来事出有因,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后,宣布由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安排和主持日本投降仪式,并作为同盟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因此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建议,如果投降仪式式由陆军将领主持,那么仪式式应在一舰海军军舰上举行,以表彰海军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为了保证总统同意这一建议,他特别选择以杜鲁门家乡命名,并由他女儿马格丽特主持下水典礼“密苏里”号作为候选军舰。

3、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1967-1974年在任联帮德国总理。二战期间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获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照片左上角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安妮小组。

二、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

2、整理文章结构、内容

3、复习消息文体的常识,区别消息和通讯的不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课文

悠悠五十年的中华民族,有诗情博发的过去,也有沉痛无比的昨天,尤其我们同世界人民一同经历了法西斯的铁蹄,也共同见证了胜利的时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近代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

三、精读课文

自习课文,要求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题,先让学生看课文,思考,再同桌间适当讨论,得出结论

《落日》

签字场所 8点多

既表现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祖国未来的期待

准备(7点多) 代表到来 8点半,8点50分

仪式开始 9时整,9时10分,9时18分

投降书脏了9时18分以后

《消息二则》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下跪

要认清历史,勿要重蹈历史覆辙,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结构 感受

影响

《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

编撰的原因、目的及意义

倒金字塔结构 新教材内容

教材的使用方式和范围

四、根据补充材料,小组活动,谈心得体会

附:材料二则(可投影,亦可打印给学生)

安妮的故事

原来,安妮从集中营解放之时,到了德国波恩,由安妮小姐成了安妮太太,她参观了一次豪华的婚礼上,新郎的父亲,一个名叫陪陪尔的,隐瞒了他原来是希特勒党卫军小头目的身份,混入西德政府,还兴致勃勃的带着来宾参观她为新郎新娘布置的洞房,看过许多油画、家具之后,陪陪尔又特地指着一个象牙台灯弦耀,说道:“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我特意送给儿媳的台灯,请看上面特制的灯罩,举世无双。灯罩乳白色,半透明,中间还有朵红色玫瑰花图案,奇特精美致极,价值连城……。”

安妮看着这个灯罩,仔细的端详着灯罩上的玫瑰,突然高喊:“罗宾,亲爱的!”然后,昏倒在地。这时,正在得意洋洋的陪陪尔慌乱起来,急忙寻找出一针白色药水,说:“我给她注射这针药水,会立即好起来。”当陪陪尔正欲向安妮扎针之时,一只有力的手,阻拦了他,说道:“不要注射!安妮太太醒过来了。”这时,安妮痛哭着喊道:“那灯罩是用人皮做的!德国法西斯党卫军们,在波兰集中营剥下过几千张人皮!那灯罩上的玫瑰花,就是同我关在一起的男友身上的纹身图案。在维辛斯集中营,他被杀害了,纳粹们又残忍地剥了他的皮,做了灯罩……。”

当场阻止陪陪尔给安妮打针(陪陪尔妄图害安妮失去记忆)的那位来宾,就是后来成为西德总理的勃兰特。根据安妮的揭发,当时担任国会议员的勃兰特把陪陪尔推上了联邦法院。陪陪尔罪有应得被判死刑。

勃兰特下跪和小泉参拜

刚刚过去的在俄罗斯举行的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仪式,又让人们想起了二战那段血腥的历史,当然也让人回忆起当年的纳粹德国。在这次庆典仪式中,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邀请了德国总理施罗德参加,也充分表明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西方国家已经原谅了当年德国纳粹在二战中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也不能不让人回想起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华沙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前,为德国曾经犯下的罪行谢罪。当时的媒体评论道:勃兰特跪下了,全体德国人彻底站了起来。1995年6月,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再次下跪道歉。

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但考虑到这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所为,日本人民也同样是受害者,所以战后的中国人自己勒紧裤带,并没有向日本提出赔偿要求,这是中国人宽容和大度的表现。

战后的美国出于国际和平安全和自身的利益考虑,军事接管了日本,本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也有权利出兵日本,但中国人并没有这样的野心。日本对派兵占领本土的美国感恩戴德,而对友善的中国却满怀敌意。二战之后美国人出于对共产党中国的敌视,又从客观上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这种变态行为,如果日本甘当美国的马前卒而宁愿与中国结仇,其实正中了美国的计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想与美国联手遏制中国,其实也反过来遏制了日本自己。

如果小泉不向由于日本侵略而受害的国家和人民下跪,日本就得不到这些国家和人民的原谅。得不到这些国家和人民的原谅,日本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家和民族,日本就永远是跪着的民族,所以只有小泉跪下去,日本人才能站起来。

再回头看一下日本,以小泉为首的日本右翼分子不但不吸取历史教训,还想再吃军国主义的还魂丹,一步一步地让军国主义在日本死灰复燃: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联合国入常、搅乱俄罗斯输入中国的石油管线计划,拟把二战天皇裕仁生日列为假日等等方面的行径,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能瞒得过中国人雪亮的眼睛吗?

面对侵略中国的历史,日本毫无反悔之意,甚至连当年的罪行也不想认账: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意欲何为?还步步紧逼中国,与中国争夺东海石油、占据钓鱼岛、与美国商议武装干涉台湾海峡,在欧美人面前一幅哈叭狗的模样,而在亚洲人面前有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根本没把这些邻国当回事。这很像中国古代某些太监奴才的两面嘴脸,内心充满扭曲和不平,在皇上面前不敢吱声,一转脸,又把这些气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小泉不跪下,日本人就别想站起来!日本人也只能永远跪在中国和亚洲人民的面前。

小泉下跪,正当其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讨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和了解的信息,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学习这几篇文章的心得。

2、活动过程:各人先思考2-3分钟,四人小组讨论

3、最后班级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4、提示:交流的结果应该是发散性的,可从民族、国家、个人角度;可谈过去、现在、未来……。

五、总结

历史是不能说“假如”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历史事件作个性化的思考。我们民族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沉痛的创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我们的人生呢?

六、作业

1、看关于二战的影片,如《小兵张嗄》《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樱桃》《辛德勒名单》

2、上网查找关于二战的资料,阅读相关图片及文字信息,写一篇心得体会。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