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多元文化课程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我国来讲,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时要考虑内容设置、地方课程、双语教育以及教师素养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课程
早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潮。这种教育思潮倡导,应对所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给予尊重,而且认为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将会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有直接的影响。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多元文化课程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许多学者都对多元文化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展多元文化课程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都创造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的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已不能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外的文化大量涌入,与我国文化并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竞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已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社会文化问题;除了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课程自身的发展同样也要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趋势。
一、多元文化课程的原因
1.主流文化地位显著
国外一些研究者首先对“主流中心文化”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等族群。这对于主流族群以外的学生而言.会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形成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学校文化间的断层;同时,对于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有负效应.使他们错误地形成自身的优越感,使他们丧失了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与发展。日本学者曾指出:“要客观地认识与理解自身文化是困难的,而突破这个难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同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在更高的深度上理解它。这样才能从自身文化及支撑这一文化的价值中获得自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指出:人们首先要认识自身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大家认可的基本秩序。
2.性别文化中过于强调男性文化
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程大多是“男性界定的课程,把男性的经验当作普遍可以推广于全人类的经验,排除了女性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观点。课程文化中的性别偏见由来已久,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注意并研究这一问题,研究普遍表明:教材中男角色多于女角色;男女角色都根据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传统定型加以描述;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性别平等等问题。我国古代教材中也含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女子教材如《女四书》等,着力宣传“贤妻良母”与“贞妇烈女”的事迹,鼓励女性接受“男女有别,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儿童启蒙读物中也渗透着浓厚的性别偏见色彩。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教材文化的某些偏见性因素得到了控制,但就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而言,仍然传播着社会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这将会影响学生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归属,并且也影响两性的成就动机和职业成就。
3.文化类型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教材中,成人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所占比例偏少。这种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甚至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假话、套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另外,在课程教材的内容上,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的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也不利于我国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要体现多元化
多元文化课程不是增加一门或数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也不是要把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都纳入课程中,而是通过一种统整的方法,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课程设置仍以主流文化的人、事、物为主,但多元文化的观点应渗透到学校全部的显性与隐性课程之中;课程内容应反映所有族群的贡献,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非主流文化族群的文化、民族以及性别特征,形成学生跨文化交往的知识、技能,在表述各族群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状态时,避免歧视性的、带有成见的语言、文字、插图,使所有学生都感到他们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课程应考虑到非主流文化族群学生的学习习惯、风格、认知及语言。学生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融人各种文化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从而获得自我发展。我国长期以来是以汉族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所以在课程中体现的更多的是汉族文化,这就要求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时应该考虑以下原则:课程内容应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征;课程应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课程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的技能;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不同民族群体的观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冲突等。
2.重视开发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作为正规课程的补充,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实施统一课程时,开设一些地方课程使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因此,地方课程应是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中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讲,更要考虑到课程开发适合本民族的文化环境这个特点。由于我国学校课程是以汉文化为背景.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来说,在所学的课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隔膜。所以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业成就低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学校文化有太大的不同。美同学者曾在1993~1995年期间对美国黑人儿童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如果在学校中能学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内容的话,学校教育就会对他们更有兴趣和吸引力、也会与他们更加相关和使他们更加投入。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问题就应该考虑到各民族的文化环境,提高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克服学校教育带来的“文化中断”。因此,地方课程的开发在多元文化课程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双语教学
我国的少数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少数民族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凶此,双语教学在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中具有重大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双语教育教学实验,如今,双语教学在我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如广西的壮汉双语教学实验、云南的佤汉双语教学实验和四川的彝汉双语教学实验等。这些实验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即紧密结合当地的语言功能实际;将汉语文课统编教材编译成汉语拼音、汉文、民文(对汉文的释义)三行对照的教材或三行对照的词语对译手册等。当前.在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要注意:多元民族文化的内容应渗透到学生的全部学校环境和学习活动中;在课程的实施中,要充分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民族文化心理:要关照学生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
4.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及各民族、群体的文化与历史因素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的诸多问题;教师要能代表社会的文化多元性,要把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或任何这些因素结合而成的文化,主动地包容到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中,同时也要强调或增强社会中的共同核心价值。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有关课程计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相关的培训,作为教师本身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对学生有充分地了解,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教师之问应该密切合作.多元文化课程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从而共同面对学生的多样性、课程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