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基于“诗词史观”引领,我们作出了抓住诗词“体类特征”实施教学的策略选择。
“基于诗词史观”引领,是由该选读教材按照诗歌发展史顺序编辑的规律决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具体了解一篇篇文篇的诗词史知识,而更应该是从宏观上对唐宋诗词史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把“诗词史”知识活化为当下诗词学习的工具和手段,甚而成为未来学习诗词的语文素养,为未来诗词的学习创设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建构更广阔的认知空间。
抓住诗词“体类特征”实施教学,就是抓住唐诗宋词各自不同的诗化内涵和形式美感选择教学策略,就是力图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内部去发现文本的独特性,开拓更多元化的课堂文本解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逐步实现学生阅读唐诗宋词由教读到自读的转变。
本文我们主要浅谈基于“诗词史观”引领,抓住诗词“体类特征”实施教学时的浅薄反思以及描述在教学策略选择下所形成的课堂类型。力图呈现的是我们实施选修课程时还略显模糊的课堂实践轨迹,向方家求教!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要求在“宏观视野内观照,从而准确地加以定位”。“《唐诗宋词选读》编排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我们认为这种编排体制为教学指明了原则方向,是确立教学指导原则的最重要依据。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考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宏观视野内观照“诗词史”和诗词的“体类特征”,这是我们教学指导原则确立和教学策略考量的根本依据,这就找到了本选修教材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换言之,对于所有选修教材教学指导原则的确定来说,准确理解教材编写的体例特征,都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较为根本的问题。
基于“诗词史观”引领,对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而言,学生对于“诗歌史”的了解就不能仅仅是对“诗词史”知识的掌握,而更应该能够化“诗词史”知识为诗歌鉴赏时的诗歌史知识运用。“《唐诗宋词选读》的结构体系按照诗歌发展史的顺序十二个专题依次是:‘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等”。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就应该是把诗歌鉴赏学习放在宏观历史的背景之上,并且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同风格诗词作品之上。
基于“诗歌史观”的引领,如赏析盛唐诗要充分感受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作品领略其感时伤怀,余辉绚烂;词的赏析体会唐五代词展苞初放,北宋词格高韵远等,“诗词史”知识活化为诗词鉴赏的工具和手段。通过系统地学习《唐诗宋词选读》,“诗词史观”应该成为学生未来学习诗词的语文素养,为未来诗词的学习创设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建构更广阔的认知空间。
重视诗词的“体类特征”,即重视对诗词这一特定文本体式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把诗词的学习呈现为一种立体文本思维。当前中学诗词教学的畸形现状是不容否认的,出现了以考试知识点为标尺敷衍出的“六种题型”鉴赏和所谓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咏物诗、山水诗等”来归类鉴赏的教学模式,它们把诗词学习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共性。这种共性弱化的不仅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更严重的是它消弭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而鉴赏唐诗宋词,应该是一个探寻“美”的历程,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个性化的形式和个性化的内容)使我们教学方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也能逾加灵活。抓住文本的“体类特征”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不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对不同作品精深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看好处,说门道;有利于学生向鉴别的方向发展,能对不同作品评优劣,判高下,力图使学生成为一个“懂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