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朗朗”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

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朗朗的书声。不必说“霜叶红于二月花”“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唐宋诗文,不必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今贤文,单是那些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选文,就需要我们去纵情朗读。

然而,蓦然回首,细细咀嚼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这一遍遍的朗读,我们又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缺少了一种味儿……

一 、失 衡 : 默 读 的 缺 失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缺少了什么?笔者以为:学习语文的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默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与默读离得越来越远了!审视时下的语文课堂,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重视朗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实施中一味地强调朗读,甚至组织反反复复、“人声鼎沸”的喊读,那只能算是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种朗读甚至是阅读教学的“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带来的则是新的负面影响。

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默读怎能缺失?

二 、 反 思 : 默 读 的 价 值

审视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弱化的倾向,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默读的价值。

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理解内容。

第二、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第三、默读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

第四、默读的实用价值高。由于默读速度快而理解深,所以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阅读方式。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多指默读能力。实践证明,阅读技能的建构离不开大量的默读实践……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所必需的,静思默想同样不可或缺。

三 、 匡 正 : 默 读 的 回 归

当前,语文教学中默读“屡屡缺席”的失衡现象亟待匡正,默读的回归才能实现“动”与“静”的平衡,“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语文课堂有了这种辨证的统一,才是理想的课堂。如何落实默读呢?

(一) 夯 实 默 读 基 础

奠定坚实的默读基础是默读能力提升的前提。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的要求是适度的、科学的,不可忽视。

对此,语文教师要理解到位,实施到位。笔者以为,在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就要开始学习默读了。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默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阶段:明显的嘴动阶段。初学默读的儿童受朗读的影响,虽然努力想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转换为意义,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它的机制仍然是“目视——口诵——心惟”。朗读的模式仍在起作用。

第二阶段:潜在的嘴动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儿童可以做到嘴唇不动,也不发出声音。但是,喉头肌肉仍在作发音样的活动,成为“默朗读”。默朗读虽然不发声,但阅读速度难以提高。

基于上述因素,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以及“默朗读”等现象,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不是在建构空中楼阁。

采取怎样的辅导方法呢?较好的方法是“轻声带读法”,即教师轻声读书,学生目看课文,嘴不出声。但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着文字。

这一阶段,就组织学生进行默读训练的选文而言,适宜选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和童话。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美丽的丹顶鹤》《台湾的蝴蝶谷》《猴子种果树》等都是进行默读训练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把默读训练落到实处。

(二) 提 升 默 读 技 能

默读不但要“不出声,不指读”,而且要做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做到“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的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分别是第二、第三学段默读训练的目标。这里强调的提出问题,是着眼于学生能在默读中积极思考,这是学生默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发现问题,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也是推动学生深入思考的动力。而默读速度的提高,则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视野。如何实施呢?

1、保证默读时间

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但如果要边查边读边思边划,真正做到在默读中发现问题,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设计,取消大量烦琐的分析、讲解、“苦读”。没有时间的保证,默读技能怎么能形成?

2、用好眼、脑、手

默读中,要辅助之以手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划划、圈圈、写写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水平,默读效果会更好。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便是这个道理。

3、培养问题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精思”,但是,并不主张糊里糊涂地读,糊里糊涂地背。宋元以来人们一致奉行的“熟读精思”的原则是:“读书必须仔细。逐句逐字,要见落实。若用工粗卤,不多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

因此,进行默读训练,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激起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他们有目的地去读。而且,学生自身更要在默读中发现问题,做到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悟的结果要从思中来,思的悬念要从读中生。

(三) 应 用 默 读 举 隅

1、学习长文时默读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默读往往能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把握课文的大意和布局谋篇。例如,学习《郑和远航》《悲壮的一幕》《游天然动物园》《大江保卫战》《印度洋上的生死夜》等篇幅较长的课文,都应该安排足够的默读训练。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课文可以放弃默读。

2、朗读之前默读

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讲解、朗读、问答、议论充其量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会有悟有得。因此,朗读前的默读是必要的,这其实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朗朗,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3、于疑难处默读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

如,笔者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是有心陷害,为什么还不揭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笔者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先引导学生专心默读下文借箭的过程,一些同学甚至还拿出了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说要看看草船借箭的背景,要对照课文来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局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

默读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胸有成竹,有完成‘任务’的把握。”有的说:“这是为了麻痹周瑜,以便顺利借箭。”有的说:“因为诸葛亮想到,和曹军交战确实需要箭。”还有的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周瑜的面子,维护孙刘联盟。”……学生的感悟多么精彩!在疑难处不妨“放一着,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但搞懂了诸葛亮不揭穿周瑜诡计的原因,而且对他的神机妙算心悦诚服,对他顾全大局的胸怀顿生敬意。学生的理解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4、在合作前默读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小组内的阅读交流,使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的默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否则,合作学习将失去根基,个别学生当演员,其他学生做配角或观众的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四) 倾 听 默 读 欢 歌

1、潜心涵泳,披文入情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进行默读就是不仅要使阅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更要达到“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的境界。一句话,言和意都“如若己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显然,学生在默读中不光能学到为文的技巧,而且能提升为人的素养,其正义感、责任感以及对丑恶事物的鞭挞意识都会得到增强。默读,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使心灵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默读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

2、增强底蕴,张扬个性

曾有教育专家感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恐怕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这与教育对象读书‘功利化’倾向不无关系。”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古今融会、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才有可能孕育出大师、巨匠,在功利化的藤蔓上是永远收获不到累累硕果的。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读了哪些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其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的。

学生掌握了默读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才有可能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默读,其实也造就了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可以获得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可谓于无声处听欢歌!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