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普遍开始重新关注汉字及其书写的背后,我看见中国人开始重新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东方的智慧将被拂去表面的污尘,再次光彩夺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考查范围—生活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方言理语,足见中华的精深。于近代曾就居于中国庐山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曾语:“我真羡慕中国人,哪怕不识字的中国人,他们不费任何代价就掌握了最复杂艰深但却最美的语言。”美?美在何处?艰深?艰深在何处?
且不提中国广阔的疆域带来的吴侬软语,三秦高腔,与种种不一而足,各具特色音韵美的方言,就同一种地方语是我想起苏轼的一位友人对苏的一句玩笑:“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诗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子听后俯身大笑不能止。这笑声可不就是对汉语之多变、精深与美的喟叹!
考题中的“纵横卑阖”正出自春秋战国时对士人谋臣的夸赞。自商有甲骨文,形成一种成熟文字之后,秦人的小篆律令,汉人瑰丽的隶书《上林》、《子虚》之赋,魏晋六朝的行草散诗,唐宋以来的小楷之近体诗词……不一枚举而觉我中华语言文化的深而魅力无穷。作家汪曾祺语:“中国汉语并非形式,其本身便是内容。”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管窥也得汉语博大精深之结论。考题中“醪糟”、“捯饬”等,原来汉语也只是文化系统中的冰山一角.
而冠军系出自外语学校与擅长数理化的学生,使我想起近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他所编写的《管锥篇》且不论内容几人能通晓,只为表现准确语义而使用的语言就有六种之多,更说明学习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自然科学不相矛盾,甚至有相辅相成的助长之效。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在其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层出不穷。理应去糟粕、取精华,勿因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