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长亭送别》预习材料

预习材料

《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长亭送别》预习材料

报任安书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并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50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8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李陵案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所以我这里要介绍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那么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由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

沁园⑴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班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莺莺传》)传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注:⑴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

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逍遥游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