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的日益推进,在改革大潮中,我们对于作业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语文老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研讨创新,在作业的设置上也动了不少脑筋。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有十余年了,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学生的作业问题:我们当前的语文作业,学生天天在做,老师也天天批改,可以说都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可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似乎并不是很乐观,这两者之间和谐吗?根据我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反馈发现,我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完成作业的,其他三分之二都是出于各种无奈的原因完成作业的。
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做了一点尝试。
首先,要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没计的作业题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不断地吸引学生。如学习《白杨》一课的字词“辩”时,我是这么处理的: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字的中间是“言”?学生说道:“因为要用自已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想法。”接着我又说:“你能想象和它相近的字有哪些吗?”孩子们想到了“辨、辫、瓣”。在区分“分辨和分辩”时,我出示了两个填空:他们两兄弟是双胞胎,因为长得太像了,真是难以(分辨);“这个花瓶不是我摔碎的!”李明大声地(分辩)道。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很轻松地就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词语掌握了,还用课下抄写多少遍,机械记忆才能记住吗?很显然,不需要。这不就减轻了孩子们的负担吗?还有听写“听写提心吊胆”后,我发现有许多孩子将“吊”错写成了“掉”。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检测我考砸了,拿着卷子,我提心掉胆地回到了家。”孩子们看到这句话,立刻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嚷:“老师您写错字了!”“谁把自己的胆掉下来了!”听到这些话,我假装恍然大悟:“开来大家都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下子就把我的错字挑出来了,真棒!”于是我用红笔把“掉”改成了“吊”。这时我看到有的孩子把头低下了,有的孩子赶紧改错,有的孩子的脸红了。有了这个小插曲,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巨大的。在学了修改病句后,我及时设计了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陈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其次,要根据学生能力差别分层次布置作业。
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设计作业题应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作业的整体效果。
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的果子”。
1、基本练习: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如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练习,主要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学困生”。
2、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运用,主要适合于中等生。
3、创新练习: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一般适合于优秀生。在教学《白杨》一课后,我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设计了如下分层作业:
1)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白杨礼赞》,了解更多的知识。
2)爱习作的你,不妨写写你学完《白杨》后的感受。
3)爱朗读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感动你的段落。
4)爱绘画的你,不妨画一画白杨。
5)爱唱歌的你,不妨学习歌曲《小白杨》,然后唱给大家听。
6)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7)爱观察的你,不妨找找白杨的其他特点。
以上七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选择做难做的,能力弱可做简单的,但由于学生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