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预设 顺学而导〗
理解语言的多元性。
汉语在理解的过程中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就可能产生歧义。教师在教学前要进行一番推敲,力求做到成竹在胸。《中彩那天》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句中的“财富”是多义词,也是句子的关键词。它的意义是“具有价值的东西。”并可以组成“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课文中是只什么财富呢?学生理解起来有争议,有的说指物,有的说指钱,有的说是知识,有的说是精神。教师让学生结合语境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这里指的是“精神财富”。如果笔者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也许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教材特点,抓主线教学〗
教师要根据课文教材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课文,注重人物的刻画,教学时,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描写反复朗读,要情感投人地读,边读边思索,领会文章的主旨。还可坚持读写结合,把读懂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例如:《中彩那天》一课,同学们都清楚,如果中彩的话,全家就会皆大欢喜,但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作者的父亲中了梦寐以求的彩票时,为什么全家却心事重重?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真正中彩的是父亲的同事库伯,而这中彩的奔驰汽车,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因为外人都以为是父亲中了彩。全家人心事重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道德信义占有这辆汽车呢?还是遵守道德信义,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人应有志气,人穷应志不短,金钱有价道德无价。
〖“情境—实践—创新”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贵有疑,好的悬疑会让学生探究更充满成功的乐趣。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中彩那天》一课时,先有意地将父亲中彩后让人不可思议的举止进行渲染: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计,生活非常拮据。一天,父亲买的彩票中了大奖──一辆斩新的奔驰轿车,可是父亲却看不出有丝毫的喜悦之情。这是怎么回事,他担心什么呢?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严肃呢?结果如何呢?这个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对父亲做法的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开始了学习与研讨。
〖让学生在对话中潜心感悟〗
在阅读中,教师要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空,让学生用心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如《中彩那天》,文章里的小作者多希望能把中彩的那辆奔驰汽车占为己有,但爸爸却把汽车换给了库伯。一位教师上这一课时,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辆奔驰汽车,问学生“想要这辆奔驰轿车吗?”在学生的一番讨论后,老师让学生说了父亲把汽车留下的理由之后又进行了全班讨论“就算……我也……就算……我也……就算……我也……那是因为……”此时学生与作者有了心灵的对话,之后老师又顺水推舟地问:“假如你是库伯,你会怎样做?请你接下去写一写:此时此刻,这辆新的奔驰汽车就停在大院里。”学生异常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也懂得了:爸爸的诚实是最珍贵的,是一辆几十万的奔驰汽车无法比的。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展──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中彩那天》是一篇反映“父亲”诚实的品质,他不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其中写道:“父亲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汽车却神情严肃,还把‘我’赶下车,甚至咆哮着要‘我’滚开。最后却把汽车让给厂里的同事库伯先生”,“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样的描写似乎矛盾,我便让孩子们提问。孩子们问:“中彩应该是高兴的,为什么还要神情严肃?”;“既然已经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汽车,为什么还要还掉?”“两张彩票都是‘父亲’买的,库伯先生并不知道中彩,汽车可以不要还掉”……从孩子们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但对课文所要表到达人物的好品质并未领悟。于是我又引导孩子们开展“汽车到底该不该还?”的辩论。通过辩论孩子们充分领悟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分析: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孩子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是非常正常的,教师也不用过于着急地替孩子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孩子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利用课本〗
课堂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培养。
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人物,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如《灰雀》一课中,我启发学生:当小男孩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就决心改正,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你做事时,能听进去别人的劝告吗?再如《中彩那天》一课中,作者通过四处描写,来写“父亲”的诚实、守信:一处是两张彩票“存根”都在父亲手中;一处是父亲帮库伯捎彩票,库伯根本不知道自己彩票的号码;一处是记号是父亲作的;一处是两个人都把这件事忘了。从这“四处”中,我们可以推断:只有父亲一个人知道谁是“中奖者”。然而父亲在无人知晓真相的情况下送还汽车,足以反映父亲是一个高尚的人。从而教育学生从文中学生人物的高贵品格。
〖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要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一些人物的介绍和一些相关的事情是非常必要的。如讲《中彩那天》学生查阅有关“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从中了解到法西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了世界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由于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战争,波及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数百万人,数千万人流利失所,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对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更加关注。主动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很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具有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学过方法练习质疑,学生能找到文中有矛盾的地方是:为什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汽车,父亲却神情严肃,还把“我”赶下车,甚至咆哮着要“我”滚开?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样的质疑提问,是要从课文的内容进行瞻前顾后,动一番脑筋后才能提出的。
〖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探究·创设安全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激励学生具备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当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发生错误时,教师应及时诱导,引导学生去自求得志。如在学习《中彩那天》一课时,针对这张彩票到底归父亲所有还是归库伯先生所有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反正父亲买了两张彩票,又没说这张中奖的彩票是库伯先生的。”显然,学生没有读仔细文章,特别没注意到文中提到的父亲曾经擦过属于库伯先生彩票的“K”字,彩票上“还留有淡淡的痕迹”。这时班上其他学生及时予以提醒:“文中提到父亲在彩票上做了记号。你再仔细读文章,肯定会了解的。”这时,我马上说:“你能提出和大家不一样的观点,说明你在努力思考,只是没有看清文章。你再读读想想,会有更正确的发现。”说错的学生自然不感窘意,相反会更主动地去探究,而且越学越有信心。
的确,学生在课堂中会经常遇到困难。这时,老师的鼓励尤为重要,既巧妙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求欲,给学生增添了再次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在这样安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有足够的激情思考、议论,充分投入,个体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简简单单教语文〗
2006年11月17日上午,在句容市实验小学,有幸聆听了无锡市育红实验小学强洪权校长执教的《中彩那天》一课,颇有感慨: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这堂课教师教得实在,学生学得扎实。在现在语文课花样甚多,头绪复杂的情况下,很多年轻的赛课老师及名师在上课时既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又花样百出地指导学生朗读,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等,惟恐跟不上新课改的潮流,怕被别人评价自己课堂教学陈旧落后。其实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热闹了一堂课之后,教者辛辛苦苦,学者浅尝辄止,课后还要“补课”,让学生该背的背,该写的写,进行大量的读写训练。
语文究竟怎么教?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认为还是简简单单为好。指导学生读读、说说、问问,议议、辩辩、品品、练练,在严实中见锤炼,在质朴中见功夫,在过程中显真彩。
〖远程教育,让我思考──浅谈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此类推,有何不可以试着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呢?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内容前后都有紧密的联系,文中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文章之中。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课文一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学生初读这句话,有些似懂非懂,即便心里明白,也难以表达。这时,只要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父亲用诚实,用信用失去了什么,换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着说:“父亲用诚实信用失去了汽车,换来了朋友间最真诚,最珍贵的友情。”还有学生说:“汽车失去了还有机会再买,而诚信和真诚的友情一旦失去就再难寻回,所以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用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一个紧扣文章中主题的句子就如此应刃而解,化难为易了。
〖促进主体参与“自学指导模式”的探索·揭示矛盾,形成冲突〗
小学生阅读时,或难以深入到内部,或一时产生不起亢奋求知情绪,教师可揭示矛盾,引起兴趣、冲突。这个训练方法较多。如换词、增删词的区别;去掉句中修饰、限制词的比较。这样可在学中设疑,促进思维;在比较中导疑,推动思维;还可循序推进,发展思维。如《中彩那天》中教师收集了学生提出的“贫困”和“富有”是矛盾的,为什么说“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候”之类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去获得未知,从内部再挖掘出本质。这种释疑给学生获得开启未知的几把钥匙,那么将促进“教”逐步向用不着多教转化,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读了赵千秋老师的《借〈中彩那天〉,谈点实话》一文,感触颇深。的确,教学是一门艺术,在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同时,的确需要尊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在赵老师所举的具体环节中,我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让学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刚才孩子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彩那天》一文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既然是快速默读,肯定跟默读是有区别的,何况,这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熟悉了课文,也知道了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只是没有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而已。所以,这时,我提醒学生“快速默读,是一目十行地看,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这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并不是要牵着学生的鼻子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是我在使用人教版四年级教材教授《中彩那天》一课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断。
在探究《中彩那天》一课时,父亲生活拮据,却以抽奖的方式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汽车,而父亲的表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通过母亲的诉说,我知道了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文中的道德难题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到:是把中奖的汽车留给自己还是还给库伯。是啊,如果是你,到底如何选择呢?学生选择的不尽相同。我继续引导学生,父亲内心矛盾着,挣扎着,那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当父亲把汽车留给自己时,得到汽车,失去的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失去了朋友的友谊和信任,会受到别人和家人谴责,自己永远生活在内心的痛苦之中,总有阴影挥之不去,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诚实和信用。虽然拥有了一辆车,拥有了物质财富,但永远买不来别人的信任了。这种感觉实在不踏实啊。那父亲把车还给库伯,虽然失去了汽车,却可以得到什么呢?学生这时非常踊跃,纷纷回答:她拥有了金钱买不来的诚信,拥有了朋友的信任,家人的赞赏,也用了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失去了一辆有价值的汽车,却换来了一笔无价值的精神财富。现在如果是你,你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不断地熏陶感染中学生懂得了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啊!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就课本教课本,扮演的不是教材的传递者、执行者。教师应当基于师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变化。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使知识有机械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培养。
〖落实年段目标 找准训练点──听四年级课堂阅读教学有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训练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强老师执教的《中彩那天》对主要内容之精、之妙、之落实,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如何加以体现。强老师让学生三读课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分自然段读),在指名分自然段读的时候,强老师有意识的在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这部分讲主要讲了什么?是讲的中彩那天的事吗?”;学生接着读当学生读到第9自段时教师又加以引导:“这一自然段还讲中彩那天吗?”在此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到结果;再读最后一段。教师在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时在关键处加以点拔、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选择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了解一些表达方法:
强老师则在精读3~9自然段时,让学生把有感受的地方划下来,写出感受。可以说三位教师如出一辙,勾画感受深的句子,写一写感受,这其中又隐含着一种教学思想:“不动笔墨不读书。”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在二年级下期,学生开始学习默读,到了四年级下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强老师在课堂中明确的告诉学生:“默读是一种思考着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给同学们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要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争论,要提有价值的问题。四年级的学生如何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强老师一次次强调要学生慎重的提问,学会思考。如何才能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运用?这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了:在学生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时,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当场回答,难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进行有机的融合再抛给学生。这一过程既很好的检查了学生读书质疑的情况,又让学生思考辨别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问题。
〖新型小学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重庆市小学课程改革报告会及教学观摩活动”说起〗
在这次“小学课程改革报告会及教学观摩活动”中,我重新认识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杜绝新课堂的形式主义,应返朴归真,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一、朴实、真实、扎实
“朴实、真实、扎实“的常态优质课正是本次活动推崇的精神。在教学中,不追求浮华,讲求实效,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真真切切地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实验学校强洪权老师执教《中彩那天》,强老师从第一课时上起,充分让学生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充分重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有层次地读,往往一个不易读好的词就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他十分注重读、写、说、议,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文中的“道德难题”,深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整堂课,就是在朴实的氛围上,让学生去读,去感悟,不作秀,不形式,务本求实的教学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
二、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这正是崔峦教授所讲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大略经历备课、上课、反馈三个步骤。备课是基础,是对文本的钻研过程,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对整个教学的预设过程,有准备地上课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行色匆匆,为了完成教案而形而上学,应随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结构。几堂观摩课也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教学风格。
如江苏的强洪权老师在执教《中彩那天》一课时,他要求学生:“熟读等1~9自然段,把心中的想法汇聚在一起,给同学提一个问题,比赛谁的问题最能引起大家思考,甚至争论,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学生兴致勃勃地默默读课文后,每个同学都争先提出自己认为是最棒的问题。老师呢,这时肯定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预先的设计来组织,所以,强老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当时让学生解决,遇到有价值、有争论的则简明地板书在黑板上,以便继续深入讨论、体会。老师的教学设计因课堂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充分让学生参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正体现了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总之,新型小学语文教学应追求“朴实、真实、扎实”的教学作风,夯实基础,强化能力,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构建实而活的课堂。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推崇的“新”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改赶时髦、搞形式、华而不实的做法,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强研究、总结、实践、提高,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返朴归真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赴杭州参加全国小语课堂教学观摩会散记〗
学术报告《关于“有感情朗读”的理性思考》,汪潮教授在讲“有感情朗读”的条件──“情境的感染性”时,举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把其中“……泪珠一滴滴的掉下来”,念成了“眼珠一滴一滴的掉下来”。在教学《中彩那天》也有一次中误,把“彩市里故事多”说成“股市里故事多”,反串了“彩市里故事多,股市里眼泪多”的这句熟语。此次观摩会中的课堂,也出现“情感教学”的四种困惑,其中存在情感的虚拟化,语文与生活是脱离的,情感也变得虚拟化,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感教学的《中彩那天》中,讲了三个“中彩”的故事,就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发情感体验,也是无法发自内心的;情感的形式化也存在,好多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只关注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忘了其他学生了,如一个字词、句让一个学生读上七、八遍。第二,普遍存在的拖堂现象,名师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情感,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一种理念,如何更好地通过学生展示出来,而忘了服务学生的情感,拖堂也就成必然了。
仰视名师名家久了,但并不影响我低下头来思索呀。有思索就有发现。撷几处罗列以下,与诸君共探讨:
其一,《中彩那天》一课,师揭题导入课文时,先板一个“中”,问生怎么念?生齐读“ zhong”念去声,师反复问,该读什么音?生在反复的设套中才说读“ zhong”,中国的“中”,师再板“中彩”,问怎么读?我想,您不就是想分出“中”这个多音字吗?在“中彩”里读去声吗?起先学生已经过预习过课文了,他知道读去声,您何必层层设套启发呢?为什么一定要按自己的教案设计进行呢?是向我们展示您的教学设计理念吗?“情感型课堂”存在情感理性化、浅簿化、虚拟化、形式化可见一斑。还是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副研究员陆云说得好:解决这些困惑的问题,应当发挥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以更深刻的文化视界、更宽广的课程理念、更系统的生态思维,更豁达的人生态度、更艺术的教学方法来处理语文教学法中的各个要素,使之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大师的精彩课堂都有有此类瑕疵,尚且不可完全避免,又何况我们这些平常之辈呢?课改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两个基本点──整体、突破口〗
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部分──整体,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下面我就以第二单元中的课文《中彩那天》为例:
1、在钻研教材时,我们需整体把握,抓文章的内在联系,抓语言怎么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找到文章教学的突破口并确立教学的整体框架。《中彩那天》一文,课文以汽车的得而复失来展开。“我”的母亲,作者用的笔墨不多,但能感觉到母亲在这个事件中是隐藏背后的中坚。“我”的父亲,在这个事件中是直接责任人,在中奖后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神情严肃→闷闷不乐→特别高兴。“我”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代表。在这个事件中也有心理活动的变化:兴奋→迷惑不解→激动→明白。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了他们的神情、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出汽车的得而付出是一个多么矛盾痛苦的过程。这些人物描写犹如散落在文章中的珍珠,教学中很容易把它们全都拾起来,结果往往“面面俱全”,效果不佳。因此,关键不是将珍珠拾起,而是提取穿起各粒珍珠的一条线,即发现文章的内在联系。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可以通过写父亲的一个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这一细节描写入手,由此串起“我们”家的家庭道德观──如: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以“我”为代表的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如:“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学生或许就不难理解,让父亲最终放弃了汽车,是因为一直以来的这种家庭道德观念和为人父的责任。与其说,父亲保留K字是对库伯表现出诚信,倒不如说,他在忠于家庭的道德观念,在承担言传身教的责任,为人父的责任。文章结尾: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打电话通知库伯,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抓整体,抓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实现课堂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的“三度”创造:
⑴ 整体感知:
中彩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大喜事。《中彩那天》一文中的父亲把一辆中彩得到的豪华奔驰车开回了家,是把车留下,还是将车还给同事库伯,父亲面临着抉择。最终,父亲决定把车送还给库伯。通过预习,我们一定感觉到了父亲面对着这道道德难题也曾有过犹豫。(出示句子,教师指名读: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为什么要用橡皮擦去这个K字,既然用橡皮擦了,又怎会留下淡淡的痕迹?中彩那天父亲究竟做过些什么,想过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 抓突破口:
抓住句子 “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列举例段,指导方法〗
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学过方法练习质疑,学生能找到文中有矛盾的地方是:为什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汽车,父亲却神情严肃,还把“我”赶下车,甚至咆哮着要“我”滚开?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样的质疑提问,是要从课文的内容进行瞻前顾后,动一番脑筋后才能提出的。
〖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11月15日下午,我们骆驼街道的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始了以“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共上了两节课,分别由骆驼中心学校的叶奔波老师和团桥学校的徐晓琳老师执教的。叶老师上的《中彩那天》,由于他教材钻研得深,把握到位,又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感悟深刻并说得到位。徐老师的《田忌赛马》,能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情景对话,使课堂气氛不断高涨,笑声迭起。课后,教研组的老师们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就这两堂课进行了积极的评课,多方面的交流。在整个教研活动中,教导处的陈建军老师始终给予指导、剖析,并就今后的教研方面进行了指导,让教研组的老师深深地认识到,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收益。通过坦诚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新的认识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