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课堂实录
周:今天我们学习《渔父》(板书:渔父,《楚辞》),问:这四个字与我们以往有什么不同?
生:楚辞。
周:《屈原列传》选自于《史记》,作者司马迁,这里为什么不写屈原?看注释,了解屈原这个人(幻灯展示)。齐读一下(学生齐读),这里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师生共同:《楚辞》是刘向编订的,也就是许多人写的,还有一个“楚辞”无书名号,有何区别?
生:文体。
学生齐读屈原生平,老师指明“郢”读“yǐng”。
周:我们在《屈原列传》中,关于这一段没有作重点字词分析。现在先分角色朗诵,请大家找出词类活用,通假字。
请上次朗诵比赛的两位主持人来朗读吧。女生先选角色,哦,选的是屈原,那男生就读渔父,其他同学读其他内容。
学生读毕。
周:当中涉及几个字词,看注释,明确一下。两个通假字“父”通“甫”,“与”通“欤”。
再用半分钟扫一下,找一个词类活用。
周:词类活用,哪个?
生:……
周:再缩小一下范围。
生齐:“鼓”。
周:《石钟山记》中学过“微风鼓浪”。
幻灯展示古今异义题目,师生共同解决“颜色”“枯槁”“凝滞”。
幻灯展示几个句子,要求指出句式。
周:指出句式,用半分钟思考。
生讨论。
生1:状语后置。
周:怎么出现的?翻译一下。
生1:……
周:哪个状语?
生1:“泽畔”。
周:什么词性?
生1:名词。
周:应加一个“于”。
分析构成,翻译,师生共同解决。
生2:“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让自己被放置”。
周:“为”呢?
生2:疑问语气。
周:好,下一句。
生3:“是以见放”被动句。
周:怎么被动?
生3:“见”表被动。
生4:“是以”,是“以是”,宾语前置。
周:第4、5、6句,虽然字多,却简单。
生5:“圣人不凝滞于物”表被动,“于”,翻译为……
生6:“安能以身之汶汶……”定语后置。
生7:“不复与言”,省略句,应与“之”言。
周:两个翻译句子,“①安能……乎”“②举世……是以见放”,两个同学上黑板。
生板演。
周:各自后面的同学看一下有无问题。
生1:“举世”句,没有。
周:找一下重点字词。
师生共同找,“以是”“见放”“举”。
生2:“安能”句,“被外物玷污”应是“忍受脏物的玷污”。
周:如何对应?
生:“汶汶”对应“脏”。
师小结:宾语后置要体现出来。
周:字词解决要进入课文内容,文中两个人物,有怎样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寻依据?应从哪几个方面找?
生齐:语言、神态、行动。
周:用两个字、四个字的词概括。(幻灯展示问题一)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结合课文分析。
生1:选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看出他忧国忧民,因为当时国破家亡,外表看出他很担忧。“举世……”看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生2:补充,“宁赴……”看出他很有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选渔父。他有道家思想。在前面他与屈原争辩是否应随大流,他认为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自身变化。
周:用个成语。
生3:随波逐流。
周:再看看。
生4:选渔父。他消极避世。
周(板书 “随波逐流”“消极避世” ):怎么理解?
生4:他对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任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生5:他是随缘,有自己主见的人,他听说屈原他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屈原反对后,他也没有认同,唱着歌走了,说明他非常享受自己的生活。
周:“沧浪之水……”有同学说是道家思想的体现,“随波逐流”是贬义的,而“楚辞”中对渔父的态度是怎样的?可以看出吗?
生:是赞扬,不是反衬屈原,应是中性的,既是赞扬屈原,也不否认渔父,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周:《屈原列传》中与此有什么区别?
生:最后一段没有。
师生共同:司马迁可能比较倾向屈原。《渔父》中渔父笑得很纯真,应该把“随波逐流”换成“随遇而安”。
周:看“遂去,不复与言”,渔父对屈原什么态度?
生:否定,因为他觉得屈原方式不对。
周:有没有留下救屈原?
生:没有,他是尊重的态度,中性较好。
周:(小结)(见幻灯片)屈原是……,渔父是……
周(出示幻灯片,上面是屈原画像):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师生:看天,想看远处,远处是什么?远处是国都,已被攻破,他想到底该何去何从呢?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司马迁选择了生,隐忍苟活,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应该“舍生取义”。屈原选择了死,纵身一跃,化作永恒的风景。你认为他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出示问题探讨二)
生齐:像渔父;像伍子胥去投靠其他国家,最后报仇雪恨;像司马迁隐忍苟活。
周:这三种选择,在屈原身上可能发生吗?
生1:伍子胥,带着对楚的恨投到吴国,屈原是对楚国的爱,所以不会像他。
生2:渔父,他们生活观念完全不同,渔父与世推移的,屈原不同流合污,所以不可能。生3:司马迁,愿意受人辱骂,而屈原地位高,外形很好,不可能愿受辱的,性格上,他固执,与楚国同生共死的,坚守信念。楚国虽未灭,楚怀王死了,政治一片黑暗,所以他不会苟活。
周(小结):渔父,心不自由,形岂得隐?伍子胥、司马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还不如把死看作品质的坚守,理想的捍卫和生命的升华。
周(出示幻灯片):问题三,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草稿调查举手。
生1: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中国民族气节的起源起源,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可与他相比。
生2:他文采出众,忠君爱国。
生3:司马迁。黑格尔说自杀是一种懦弱的勇敢,在黑暗时代活更具有勇气,《史记》对整个人类都有重大意义。
生4:渔父。活下来与清不清高并不矛盾,他是带着屈原的理想活下去的,该出手时还会出手(全体笑),而屈原的死对当时意义不大。
周(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全班选渔父的占了60%,选择屈原的只有区区4个。4班基本类似。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何会现在社会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渔父?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