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摒尽了完全知识传授的传统方案,从目标的确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强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境的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策略:1
拓宽信息空间,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2、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知、感悟;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4、课内外知识结合,拓宽知识外延。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弄清诗中大意,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1.透过诗句领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长征精神及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调动欲望
1.电视《长征》主题歌导入
2.关于长征,你知道有多少?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查找了资料,现在与大家交流一下,共同分享一下你劳动的成果)。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长征线路图课件
二、初读七律
整体感知
1.在我们了解了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之后,共同步入长征与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长征路,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课件朗读要求)
2.学生读,师生评价
(从字音读得是不是准确,句子读得是不是正确这两面来评价)
3.通过读七律长征,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三、再读课文
找出中心句
1.默读全诗,长出中心句
2.交流:万水千山
只等闲
3.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呢?“万水千山只等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句读?(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试读——教读——会读)
四、合作探究
研读诗句
1.看图配诗(课件出示)
根据你的理解,给下面的图片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重点探究感兴趣的诗句,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
2.重点探究
腾细浪
走泥丸
暖
寒
暖: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热烈情绪及胜利的喜悦
寒:再现了强渡大渡河的惊险悲壮的场面,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随机出示相关课件,在解疑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更喜:喜从何来?
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这胜利的时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最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这种热烈的场面?(欢呼雀跃、心情欢呼、笑逐颜开……)
五、重温画面
释情朗读
1.多媒体重现画面
2.释情性读
3.面对经历千难险阻的英雄们,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六、拓宽延伸
积累性读
1.毛泽东用诗记录了红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长征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里程碑。看一看几位名人对长征的评价!(课件出示,长征是什么?)
2.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大无畏的精神、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困难……)
3.话说“新长征”(课件出示)
长征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能否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祖国建设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4.起立释性朗读(诵读)
七、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
(课件出示)请你结合《长征》诗,结合长征的有关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来颂扬长征,汇报你学习了《长征》后的收获。可以朗诵《长征》诗,可以写写读后感,可以唱唱《长征》歌,也可以讲讲长征中的故事……
[板书设计]: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金沙江
万水
大渡河
艰难险阻
只等闲
五
岭
长征精神(财富)
千山
乌
蒙
岷
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