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先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然后详细叙说从前有一人知识愈益增多却愈感无知的过程。最后以不知蝉的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啁啾(zhōu jiū) 喈喈(jiē) 翌日(yì) 宽宥(yòu)
弥补(mí) 臆断(yì) 窒息(zhì)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毋宁(wú) 愕然(è) 笃信(dǔ)
嗣后(sì)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信步而入:随意走进。
饶有兴味:形容人的兴致很高。饶,丰富。
聊以自娱:姑且用来自我娱乐。
无所不晓:没有不知道的事。
2.近义词
臆断·决断
两个词都有做决定的意思。区别在于:臆断指凭臆测来断定,根据不足,多用于贬义;决断多指决定事情有魄力,能拿定主意,是褒义词。
3.成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迥然不同:差异很大,完全不一样。迥,远。
四、文学常识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
剖析:作者从牧童的笛声中,认识大千世界的复杂性,说明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思考才懂得知识是有限的。
2.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剖析:小小的蝉鸣声尚不知出自何处,怎不感到知识的缺乏?世界上有多少种声音,有多少种发声方法,怎能说得清、道得明?说明了世间万物尚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出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剖析:以手心和遥远天际的对比,表明不了解彗星成因毫不足怪,应予谅解,在谦虚、恳切之中又含着某种自信。
二、重点语段
从前有一个人至难以想像的方法。
剖析:这一段作者举例说明知识是有限的。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没有讲述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以一个生性好奇对声音感兴趣的人来举例,逐层展示大千世界,万物当可为乐,一个人对声音的学问当不能穷尽,更何况其他。作者在此依次写出了各种声音。如:鸣叫--笛声--小提琴--门框锁链声--敲击茶杯声--蟋蟀叫声--风琴、喇叭、笛子声--口琴声--蝉鸣等,说明还有许多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
本节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琐碎的举例故事化,读来饶有情趣,在行文中不断丰富作者的观点。如:凡是像他一样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会感到对世界理解认识的茫然。作者在举例时还注意了详略得当,有所侧重,一是详写了牧童吹笛,引发了少年的好奇心,说明正是对世界的好奇才有了探究的兴趣,才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二是详写了对蝉鸣发声的原理和部位的思考,这位好奇者捉到一只蝉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堵住蝉口,按住蝉翅,翻转蝉体,折断软骨,针刺蝉壳,却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蝉鸣声究竟来自何处,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从此他再也不以为自己是无所不晓了。这一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我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究、渴望,就会发现自身的渺小,知识海洋的浩瀚无垠。
审美鉴赏
用例典型 生动形象
文章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用例颇为典型。叙说这个事实时,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故事出于说明的需要,始终突出知识愈多愈感无知的一面,但在许多细微之处也有精心的考虑:如开头交代他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他的无知,比如不知笛、琴,提供了恰当的环境依据;尽力写出琴、笛的形象特征,充分表现了故事主人公的孤陋寡闻和强烈的好奇之心,细腻地写出他的探索行动,如对蝉的全方位研究,显示了他急于摆脱无知状态的心理;等等。构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阅读全文,读者始终保持着浓烈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