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品鉴特色,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方式: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好听吗?这首一千年前的词一直被谱成曲,翻唱,并且还是我们现代人喜欢朗诵的篇目,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去感受它独特的美。
二、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掌握赏析方法。
三、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家中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为做过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四 解题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wéi)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六 走进文本
(一)初读——认知文本
三个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3、初步把握感情
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课上交流。
(二)品读——品鉴文本
★思考:读《雨霖铃》,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
作者的“伤离别”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内容+手法+感情)
赏析: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白描的手法,当登州分离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含泪默然相视,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的表达出来。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归纳
总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为衬托,以“离情”为线索,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采用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极力渲染心中难言的痛。(听录音。齐读)
(三)拓展悟读
★思考:拓展鉴赏柳永的《蝶恋花》《雨霖铃》,这两首词的情感相同吗?请在《蝶恋花》中找一处句子进行鉴赏。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2-3]
柳永经历了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这四次共录取了916名,其他915名都顺顺利利的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忘得干干净净,唯有柳永和他的词依然闪烁着光芒。我想,再过几十年,也许我们会忘记今天这节课,会忘记今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会忘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会忘记柳永和他的词,这就是经典的魔力。现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背诵《雨霖铃》。
七 课后作业
1 背诵默写《雨霖铃》
2 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将课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截然相反的风格特色。
板书: 伤 借景抒情
离
别 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