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今天,经典汉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式各样的媒介语言、丰富的外来语、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都对经典汉语形成了激烈的冲击。如何看待经典汉语的现实遭遇?经典汉语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还有什么样的价值意义?“本期话题”栏目特别约请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最近一段时间,“经典汉语”这个话题引发了一些争论。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其他一些涉及语言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有争议的现象。这些新的现象,有人认为很好,有人认为大可忧虑。对这个话题的升华,就出现了“经典汉语”这么一个带有学术色彩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是与近一段时间以来某些社会热点话题相关联的。比如社会上对于国学、大学语文等现象的关注,它们都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学界以及大众对当下的文化走向表现出比较强的关注。
我觉得如何看待所谓“经典汉语”,首先要考虑一个前提性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所谓的“经典汉语”?这个话题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纯粹的理论层面。所谓“语言”和“言语”是大家都知道的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言”作为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渠道、途径,是建立在共识性的基础上,是大家都接受的一种内容的含义和表达的方式,有其确定的结构。而每一个体的表述则属于“言语”的范畴。“言语”必须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定,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如果“言语”完全都是自我的、随意的,那这种“言语”就如同树林中的鸟语蜂鸣,如同大自然中各种天籁的声音,或许有自己的意义,却无法实现人际的交流对话。所以,从理论的层面上看,“经典汉语”的内涵,大体上相当于“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中“语言”的含义。
第二个层面就是要看到“经典汉语”这个概念的相对性。所谓“经典汉语”的提出,是基于“非经典汉语”现象——违反、或严重违反规范的语言应用现象的存在。这种相对性也是“经典汉语”这一概念提出的前提之一。
第三个层面则是从操作层面出发来思考:什么是“经典汉语”?这也是目前“经典汉语”话题争议颇多的层面。所谓“经典汉语”,其实包括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的规范化。规范化的词汇,主要是指通行的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里收录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的解释。而语法的规范化则是指大多数人通常使用的言说方式。具象化一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权威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的社论或者是官方权威性的文件以及教科书等文本中出现的语言范本。这是“经典汉语”存在的基础。“经典汉语”作为一个概念,作为研究的对象,大致包括上面三个层面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