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通过描绘燕子的外形、飞行和停歇,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学时该怎样找个切入点呢?
教这课时,正值天气突变,昨天还阳光和煦,今天却寒气袭人。我一边搓着手,一边跟学生拉呱:
“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
“冷啊!”
“是啊!节气已经过了立春,按说就是春天了,可我们这儿还春寒料峭,我多么盼望能像江南一样走入杏花春雨的日子里,你想不想?”
“想!”
我随即诵读起课文第二自然段:“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猛然看到李媛同学陶醉地紧闭双眼,我戛然而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诵读郑振铎描写春天的这段话,读出你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学生朗读完后,提出了两个不理解的地方:烂漫无比、聚拢。
孟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我表扬三位同学问题提得好,并说:“我们先来解决两个不理解的地方。殷菲菲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等我们学完课文后再来解决。”
我问提出问题的高悦杉:“聚拢这个词出现在那个句子里?”
她读了一遍。
我问:“什么是赶集?”
“就是很多人到一个地方做买卖。”
“很多人都赶到一个地方这就是……”
“聚拢!”
“对!赶集场面怎么样?”
“很热闹,人很多。”
“课文中写谁来赶集?”
“花、草、树。”
“还有吗?”
“还有燕子。”
“面对如此春景,你能想到那些名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千里莺啼绿映红。”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样热闹的春景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烂漫无比。”(注:这部分为当时没讲到,后来想到改进的。)
我说:“春天是美好的,春天带给我们无穷的遐想。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欣赏春天。”
学生齐读这一段,读得声情并茂。
“燕子归来寻旧垒”,我一边朗诵诗句,一边在黑板上张贴燕子的剪贴画。
“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周效娴站起来读课文。
我问:“郑振铎写燕子抓住了哪些特点?”
我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引起短暂的沉默。我只好说:“再读读课文。”
学生答出了:“尾巴、羽毛、翅膀。”
我说:“作者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而不写嘴巴、眼睛呢?”
沈小群说:“这三个方面是燕子独有的特点。”
我说:“是呀,写动物的外形不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描写就行了。”诵读该段。
师:阅读这段内容,你能体会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对燕子的喜爱。
带着对燕子的喜爱诵读该段。
我又说:“郑振铎除了写燕子的外形,还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请同学们把整篇课文读一读。”
学生读完全文后,说:“还写了燕子飞行和停歇时的情景。”
紧接着找出飞行时、停歇时各有什么特点。
缺憾:环节设计过于追求完整,一节课的容量过大,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面面都没有落实,水过地皮不湿,如果分解为两课时效果会好一些,达到当堂背诵该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