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二、教学要求是: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迈向成功的一个秘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也许会给同学们更多的启示。(出示名言生齐读“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问: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生回答,板书:爱因斯坦)
学生简介“爱因斯坦”。(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并板书:伟大)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师:同学们都认真的预习了,你从课文中了解到这个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小女孩?(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普通)
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过渡:是啊,这样一个卓有成就的大科学家和一个小女孩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话题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请你们合作完成全文的朗读,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3、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撞(1—3)二遇(4—5)三等(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最后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处)(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 3、哪一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用你的朗读把你今天读懂的人物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4、可以看出大家用心去朗读了,今天才学了一堂课收获就这么多。这里老师有想到了爱因斯坦的另外一句话,出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在就让我们就今天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下节课能够更好的学习。
生开始陆续地提出自己的思考:他们俩一开始相与是小女孩撞了爱因斯坦,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先向小女孩道歉呢?为什么小女孩父亲口中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而小女孩却不这样认为呢?老师,那爱因斯坦到底是最伟大的人吗?
师总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大家思考得很深入,可见已经学会学习了,让我们下节课再解开心中的疑惑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读书2遍。
2、完成本课硬笔习字册。
四、教后评析
最近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欣慰和快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书中有关“阅读”的经验、总结就特别认真的去体会,尤其有感于“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段话。我自己读书就有这样一个深刻的体会,平时匆匆忙忙不假思索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几天后对所读内容的印象便如过眼云烟。我们大人如此,何况是小学生呢。如果看书或读文章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有一点心得体会,那么几天后读的内容即便全忘了,这一点收获却还是清晰可见,甚至多年后有机会再促发类似思考,还会清楚地记得这一心得,使这一心得在潜意识中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这让我联系到学生学课文不也是这样成长的吗?如果一个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能够认真地思考,或多或少从文章中留下一点心得的话,那么他们的视野、文化素养将是其他同龄的孩子无法比拟的。当他们再走进新的课文阅读学习的时候,新知识就会融入到他们储备的知识体系中去;与此同时他还会产生对新知识更加积极的思考,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将进一步发展。为了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得更多、成长得更快,我就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篇课文说说自己教学的一点努力。
一.用思考唤醒阅读的心灵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把握契机让学生就题目或某个地方说说自己有什么疑问,即而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我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课时开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适当补充,板书出伟大。接着问:你们预习后知道这儿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吗?抓住学生回答,板书出普通。这时老师就充满疑惑地指着这两个板书问学生:看着黑板你们有疑问吗?学生也好奇的说:一个是伟大的科学巨人,一个是普通的小女孩,他们之间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再说他们一起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呢?……学生在膨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快速的阅读、想阅读、乐于阅读、甚至在老师的鼓动下抢着阅读。阅读之心有了,阅读兴趣浓了,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就会随之而来,他们越走近教材对内容的喜爱程度就越深,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事实也是如此的,整堂课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多次朗读,最终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教师也要在思考中不断寻找唤醒学生阅读心灵的契机,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思考中共同成长。
二.用阅读激起思考的火花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上一个问题下去激起的浪花越来越小,举起的小手日渐稀疏,这确实存在着很多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田园荒芜,只怪犁锄不情;头脑生锈,实为疏于思考。所以,当学生上课只愿意做一个听众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与“听众”互动,比如我们在教学“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这一环节时,我对学生们这样说:同学们刚才读得特别投入,能说说你读了这段文字后都知道了些什么?(或有哪些收获?);你听了他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吗?用这样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思考,引领着他们一步步走进课文。这时由于堂课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一大半,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并没有进行思考。我还用这句话来“拉”学生一起学习,“逼”他们思考——你怎么不举手?是没想好,还是太投入了?就请你再给我们读一遍,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吧。我这么一说,这个学生虽然没认真思考,本想坐享现成的答案,现在也要象征性的说两句了,有了这点哪怕不成熟的思考也足够了,毕竟课文的内容在他们的头脑里过了一边,他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只要我们多营造阅读的氛围,激发积极的思考,就能不同程度的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三.让思考和阅读结伴而行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要想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首先我们教师自己就要先让思考和阅读结伴而行,然后再引领着学生一步步达到这个程度。在我的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可以看出大家用心去朗读了,今天才学了一堂课收获就这么多。这里老师又想到了爱因斯坦的另外一句话,出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在就让我们就今天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下节课能够更好的学习。”“生开始陆续地提出自己的思考:他们俩一开始相与是小女孩撞了爱因斯坦,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先向小女孩道歉呢?为什么小女孩父亲口中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而小女孩却不这样认为呢?老师,那爱因斯坦到底是最伟大的人吗?”从学生提出的这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真读进课文了,真用心思考了。学生能产生这些疑问是他们把阅读和思考结伴而行的结果,他们期待着下节课的阅读和进一步学习。这种好的学习方法长期坚持的话,相信学生的成长是惊人的。
总之,我愿与我的学生一起把阅读当作一种精神需要,不断培养阅读的兴趣,最终喜欢上阅读,而且更要善于阅读的同时深入地思考。共同努力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