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作为地质学家,丁文江一生游历。其中最具象征意味的,也许是导致他死亡的那次。
1935年底,丁文江前往湖南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的煤矿储量与开采现状。他本不必亲自去,但他说:“我觉得此种任务关系很大,所以我要亲自去看看,方可使将来计划易于实行。”
在湖南,他首先游了衡山,步行直达山顶祝融峰。后来到谭家山煤矿勘察,他又一直下到矿洞底部。回到衡阳,由于伤风,他生了炉火,结果当晚煤气中毒。1936年1月,丁文江病逝于长沙。
他的挚友胡适说,“丁文江在湖南,在游兴和责任心的双重诱惑之下,爬上三千多英尺的高山,又走下六百多英尺斜深的矿洞”。
游衡山时,他曾即兴赋诗数首,其中一首《麻姑桥晚眺》写道:“红黄树草留秋色,碧绿琉璃照晚晴。为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
所谓“诱惑”,对于丁文江来说,其实正是根源于一个“出”字。
丁文江对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一段话颇不以为然:“中国读书人专好安坐室内,不肯劳动身体,所以他种科学也许能在中国发展,但要中国人自做地质调查,则希望甚少。”丁文江反驳道:“我们已有一班人,登山涉水,不怕吃苦。”
1914年,在留英回国三年后,丁文江独自到云南进行地质调查。正是在这次调查过程中,他和“万里遐征、奋然西行”的前辈徐霞客实现了神交。后来,他整理《徐霞客游记》,配上地图,并且还编撰了《徐霞客年谱》。
按照研究者的观点,徐霞客在中国的知识谱系中原本并无重要影响,甚至被其同辈和后代称为“离经叛道”,正是身为科学家和文化领袖的丁文江,通过多年努力,才把徐霞客的著作从湮没无闻中“挽救”出来,成为现代中国的思想资源。
1916年,地质研究所首批学生毕业典礼,丁文江代表教师训话,激越地描述了地质调查的莫大乐趣:“此中佳境,虽南面王亦何以易?况吾国西部诸山脉,如昆仑、如南山,皆坐待诸君之游屐,他日登绝顶,揽奇胜,则泰山不过一小阜,西湖不过一泥沼耳。”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丁文江作为一个地质学家外出游历的“游兴”的话,那么,一个科学家能被当时知识界尊为领袖人物,恐怕更多在于他兼济天下的出世“责任心”。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被暗杀后,院长蔡元培诚聘丁文江出任这一协调全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职务。因为在蔡元培看来,“在君先生是一位有办事才能的科学家。普通科学家未必长于办事,普通能办事的又未必精于科学,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如在君先生,实为我国现代稀有人物”。
早在1916年,农商部设立地质调查所,丁文江就任所长。这是中国现代成立最早的科研机构。在丁文江的领导下,该所迅速成为中国“最有光彩”的学术机构,在国际学术界也赢得了声誉。
彼时,丁文江的办公室桌上,总放着他用毛笔抄写的胡适为他翻译的一段外国诗句:“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1956年,丁文江去世20年后,胡适写出了《丁文江的传记》。我们读到,当日凌晨3时,胡适落下最后一笔,认定这些丁文江“最喜欢的句子”,是他“最适当的墓志铭”。
丁文江一生保持着“干政”的热情。上世纪20年代,他和同人们办《努力周报》,在军阀割据局势下提倡“好人政府”。30年代,他又参与创办《独立评论》,发表政治时评。他有感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极端落后,一些军官连军事地图都看不懂,曾诚心向军阀孙传芳建议,由他来替孙创办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学校。
与丁文江同为中国地质学科开创者的章鸿钊,在他去世后曾赠一副对联:“认责任内,无处可放松,治学然,治事亦然,识君以来,始信自强在不息;数交游中,唯真最难得,能让易,能争非易,从今而后,几疑直道与偕亡。”
丁文江早年曾习诗明志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在他1935年所立遗嘱中,提到“于余身故时即以所故之地方区域以内为余葬地”。最后,这个一生受“出”之诱惑的人,果真葬于出行之地,岳麓山下。
(摘编自徐百柯《民国风度》)
①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英国,先后入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地质学、动物学和等专业。学成回国后,他不但在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称得上是一位世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②徐霞客(1586—1641),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丁文江早年曾写诗明志,就有投身我国地质事业的愿望,最终语成谶,因一场意外,死在游历的地方,葬在出行之地,很有象征意味。
B.地质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只要在室内研究就行了,而是需要研究者走出去,多做实地调查,国外地质专家早就有此认识。
C.丁文江和胡适是至交。丁文江特别喜欢胡适为他翻译的诗句,不仅把那些句子用笔抄写,而且还放在办公室明志。胡适认为这些句子是丁文江一生的写照。
D.丁文江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接受了西学,成为位学贯中西的著名人物,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都有独特贡献。
E.本文叙述了丁文江很多他人无法想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知识领袖形象,让读者对他有了全面的了解。
(2)作为早期地质学家,丁文江对中国地质学做了哪些贡献?(6分)
(3)文章中多处引用别人评价丁文江的话,有何作用?(6分)
(4)文章中说丁文江是“一生受‘出’之诱惑的人”,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丁文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8分)
(1)CD(答C项给3分,答D项给2分,答A项给1分。答B.E不给分。B项推断有误,“其他自然科学不需要走出去调研”绝对化;E项“他人无法想象的故事”说法有误,另外“全面的了解”说法有误,文中主要撰写了丁文江作为科学家的生活情形:A项“早就有投身我国地质事业的愿望”,从他早年的诗句中不能得出这一点:另外“很有象征意味”说法有误。)
(2)①身为地质学专家,他仍然深入实地调研,上高山下深矿,为地质学积累了数据,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②他整理《徐霞客游记》。,编撰《徐霞客年谱》,肯定了徐霞客对我国地质学的贡献,使徐霞客的价值得以传播。
③他关注地质教育,为地质学培养优秀人才,并鼓励毕业生积极投入我国的地质事业。
④他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并使地质调查所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良好声誉,为中国地质学正名。
⑤他用行动和成就改变了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科学家的陈见,提高了中国科学家的世界地位。
(答对3点给4分,答对4点给6分)
(3)①引用名家话语,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同时也突出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②引语从侧面指出了丁文江的办事能力和科学水平,凸显了丁文江的学术素养和精神品质。
③评价人物身份各异,显示丁丁文江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身体力行,勤奋实践。如在湖南,在责任心的诱惑下,爬上三千多英尺的高山,又走下六百多英尺深的矿洞。
②不畏权威,敢于质疑。不拘泥前人对徐霞客的评价.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徐霞客的著作成为现代中国的思想资源。
③不畏艰难勇于承担。在军阀割据的形势下,创办刊物;在艰苦的条件下,担任调查所所长。
④看淡生死,随处寄身。“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是他的追求。
⑤胸怀天下,济世苍生。有“干政”的热情。(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其他的意思对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