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主要是打破传统的知识型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建构人本化教材新体系;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功能,加强教材的实践性特征;注重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建构语文与生活的教材新模型。语文教材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与活动化等几种文化建构模型,是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必然所指,无疑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教材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2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6) 02 - 0012 - 05
Abstract : The pat tern of culture const ru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mainly construct s new system of person-orientized teaching material by break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of knowledge teaching , instead of t hat , taking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y as the master line. It emphasizes t hat t he teaching material serves for t h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strength hens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 It al so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 he adapt ion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 as a result , let s t he student study Chinese in t he life , so as to construct t 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 tern of Chinese and life. It is t he necessity for new idea of culture const ru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is person-orientized , conformitized , adaptionized , and activitized. Without doubt , it is advantageous to t he advancement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
Key words :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 culture const ruction ; teaching material pattern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也逐步深入,体现在语文教材编制的探索实践上,即打破传统的知识型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建构人本化教材新体系;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功能,加强教材的实践性特征;注重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建构语文与生活的教材新模型。语文教材建设中出现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与活动化等几种文化建构模型,是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必然所指,充分体现其文化的、培育的、整合的、开放的文本建构精神,对此做些深入的探析和把握,无疑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与教材文化建构的创新。
(一) 人本化教材: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所谓人本化语文教材,就是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促进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当今世界各国语文教材的编制,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都开始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由死板的知识形态走向鲜活的生命形态,即以人的发展和促进生命的成长为教材编写的基本点,表现出鲜明的人本化趋势。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从这一人本化趋势出发,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文化功能,指出要“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课程与教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毫无疑问,这就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制,必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文化优势,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使语文教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唤醒灵魂、完善心智、建构自我的范例,即有利于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语文教材的编制要切实达到这一文化的建构性要求,笔者认为,需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结构与教材内容的编制模式。
从教材结构的角度来说,应当摒弃过去按照知识能力结构的逻辑组织教材内容的非科学的模式,而要按照学生文化心理发展的逻辑组织教材的内容,即打破以知识接受为本位的教材结构,建构以人格发展为本位的教材新体系。这种以人格主线取代知识主线的教材结构,有利于学生的文化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应用与创新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形成和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实现。美国、日本等国家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制,就已改变原先以掌握学习、讲解文本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代之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为主线精选、编制教材的内容,注重设计语文体验性活动和应用创新实践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文化人格的建构与发展。
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说,必须加强人文因素,突出语文教材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注重对文本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这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所强调的语文教材要“富于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教材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涵养文化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一种文化的存在,语文就是文化,语文本质上就是人的心灵之声、生命之声,是人的愿望、情感、思想、意识的直接表达,是人的追求、理想、思维、判断的直接体现。语文的世界不仅是语言符号,它还是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的情感、思想、心灵与生命。语文与生活、语文与情感、语文与思想、语文与生命是一个有机融合的综合体。所以,编制语文教材要有利于学生体悟语文的文化内涵和它饱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通过对教材文化的体验与探究学习、审美与发现学习得到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建构。这就是说,语文教材的编制应给学生勾出一道生命的底线,筑起一座巍巍的精神长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的底子,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和准则。实际上,只有使学生在教材文本世界中动情动容,感受到文化精神的美的时候,才会取得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制必须突出语文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人格发展和生命成长。
(二) 整合化教材:由板块割裂走向板块融合所谓整合化教材,就是由板块割裂走向板块融汇、由学科隔离走向学科沟通,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结合,注重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随着课程整合观的确立和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语文教材的编制已开始由板块割裂走向板块融合,由学科隔离走向学科沟通,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其主要表现是无论是语言与文学,还是阅读与写作,都特别重视语文学科内板块之间和语文学科外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沟通与融合,以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使语文教材的编写呈现出明显的整合化趋势。因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与教材必须“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并且,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摒弃了长期以来单一的必修课程制度,开创性地建立了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教材模式。同时,还明确要求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出发,切实改革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具体些来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在重申所谓“三维”整合要求的基础上,重在强调了语文构成板块与各种项目学习因素、跨学科领域、必修与选修教材这三个方面的整合。对语文构成板块的整合,主要是强调语文教材的编制应围绕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这个中心来整合各个语文板块和各种项目学习因素。就语文板块来说,主要是力求语言与文学渗透(即通过语言的品味学习,感受文学的思想、艺术魅力;而通过文学的审美与鉴赏,学习语言艺术,培养语感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阅读与写作交叉(即阅读中有写作,写作中有阅读,力求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一体化) ;就项目学习来说,主要是力求使学生对语文的积累与感悟、体验与探索、品味与思考、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不同项目学习因素融会贯通,将其有序的整合为教材的整体结构之中。这样,各种语文板块和项目学习因素之间相互交叉、互为渗透、高度综合,既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陶冶学生情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整合目标。
对跨学科领域的整合,主要是强调教材跨学科领域知识的文化沟通。就教材文本的选择来说,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合多种学科领域知识。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人生情感、科技艺术等都应是教材整合的文化内容。这种整合不同学科领域内容的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生活觉悟、科学意识、现代意识、生命意识、人生理想、科教观念和艺术素养。如英国的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选择了“人与动物”、“探索自然”和“珍爱生命”三方面的文本,使教材内容由此沟通了动物学、地理学、生命科学这三个重要的学科文化领域。日本的语文教材《灰姑娘的时钟》,由童话故事灰姑娘说到“时钟”和机械时钟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定时法则向定时法则转化所造成的雇佣劳动制与“时间等于金钱”的经济伦理观念等等,沟通并融合了物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可以说,语文教材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彩世界,应让学生在这个多彩世界的文化交流、理解、包涵、默契与文化认同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心灵,学会创造,拥有财富,升华人格。
对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整合,主要是基于把学生作为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与目标,强调的是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单一的必修课程制度,一直不设置选修课程,这就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实施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教材模式,应该说,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对语文课程与教材结构的一个重大改革。这一方面是重视学生对必修科目的学习;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一些科目学习。这样就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共同需要与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需要统一了起来。因此,必修教材重在突出科目的基础性,是每个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具备和掌握的基本文化要素;选修教材重在突出科目的选择性,是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整合是以人的共同化和个性化整合发展的文化需要为内在依据的。
(三) 生活化教材:把教材还原为生活的经验所谓生活化教材,就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即注入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倡导生活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体悟人生。它能够突出语文教材的情感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所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多次指出,“要让学生在生活和跨学科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留心关注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显然就是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制必须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言语实践活动,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在学习中最有乐趣的文本和材料,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新鲜、活泼、有创意的生活化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和文化性存在,与人的生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丰富多彩的生活其实是语文教材的源头活水。生活既能为学生的言语交际活动提供直接的经验和基本的动力,又能为学生言语交际活动设置特定的对话情境,激发交流的欲望,使学生的言语交流获得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内驱力。作为母语的教材,具有直接贴近学生生活的可能性。听说读写活动就属于学生的生活形式,其本身就是学生情感活动、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这种生活的听说读写可与语文教材中的听说读写合而为一。只有这种与生活密切相联系的语文教材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和发现的原动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实现自我建构。
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也要求语文教材必须根植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是一种经验的建构过程,起源于生活中的动作与活动;二是语言的习得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活情境,语言能力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它必须包含实质性的生活经验与价值体验;三是语言的学习是实践性的,它的途径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面向生活实际,因为生活的变化对语言学习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这三个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决定了语文教材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来看,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发展获得源头活水,变得生机勃勃。因此,生活化语文教材要注意选文和其他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文化心理发展水平;即使是“练习设计”,也应挖掘它与生活的联系,要善于在教材中创设生活情境。这就是说,语文教材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千方百计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语文生活化学习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积极地把语文教材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特别是要依据学生的文化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编制语文教材,使教材既紧扣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又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可以说,语文教材的生活化,就是既要重视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生活中习得语文能力,形成思想文化观念,又要坚持生活本身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激励、启发、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善于发现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语文教材要贴近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选择无限制地进入语文教材,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喜欢的东西都应作为语文教材的内容。语文教材不应消极地适应生活,而应超越现实生活,追求一种人生文化理想,创造可能的生活。因此,语文教材的生活化,意味着语文教材的内容既要贴近生活、取材于生活、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的文化需要。
(四) 活动化教材:将静态结构化为动态结构所谓活动化教材,就是以学生的活动性学习为主线,将教材的知识型静态结构化为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动态结构,体现教材结构的活动性和动态化,使教材结构与活动性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发展,建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传统的语文教材是以学生掌握静态的知识为目标,采用知识型体系进行编制,忽视学生的活动性学习设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明确指出,新课程教材必须打破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发展的知识型体系,建构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性教材新模型,即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活动、审美学习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践学习活动、应用与创新学习活动作为教材编制的基点。这就是说,语文教材的编制要以学生活动性学习为主线,以活动性学习为中心编制教材结构,倡导体验活动、感悟活动、对话活动、探究活动、鉴赏审美活动、应用与创新活动等多元化的活动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学习语文,从而使教材结构与活动性学习融为一体,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
建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是当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活动性学习的价值而言,并非是只局限于活动课程中,而要体现在所有的课程形态中,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发展,就必需将活动性学习引入课程、引入教材,引入教学过程,使课程、教材与活动性学习融合于一体,实现课程的活动化,教材的活动化,教学的活动化。语文课程与教材教学的实践说明,将知识技能教学与实践性活动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习得人类正确的认识成果本身,而且占有人类认识过程的活动方式与活动能力。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活动性学习的价值,理解活动性学习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作用,才能树立正确的活动化教材观,从而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结构。
皮亚杰曾经指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活动,才能引起思维和认识的发展。建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以学生的活动性学习为主线编制教材,就是要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指向,让学生在活动性学习中求得发展。因为这种活动性学习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以活动作为中介和手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活动性学习不仅重视活动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视活动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价值。它能够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我建构与发展的空间,能够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判断与评价的机会。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在从事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活动中才能逐步获得人类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只有在社会的实践和生活的交往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获得发展、个性获得张扬。这就是说,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出主体性,因而活动性学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学生来说,活动性学习是其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与手段;惟有活动,才能使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转化,学生发展只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因此,建构活动与发展型语文教材新体系,就是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就是注重“以活动促发展”,即通过教材结构的活动化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体”。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主编) .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
[2] 曹明海(主编) . 语文课程教学论[M]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潘新和(主编) .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