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随机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组织分段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启发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4、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5、引发思考,启发谈话
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提出思考问题,并出示重点理解的句子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疑问
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3、组织学生做游戏
1、随着教师的导入进入本课的学习
2、全班齐读课题。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学生自读圈画,
5、质疑。(学生自读后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全班交流解决)
6、完成练习: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7、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8、思考:“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9、思考并回答: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0、思考并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1、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1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13、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重点分析: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难点分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
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组织读文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
3、启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闰土说话时的语气、神态
4、指导朗读。提出思考问题: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描绘的情景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提出思考问题
4、引导背诵
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引发思考,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3、提出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4、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观看插图,想象表演
1、用语言创设情景
2、组织默读17自然段,引导想象话别场景
3、组织分角色表演,板书:难舍难分
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布置课外拓展任务 1、复习旧课,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
2、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3、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师生交流: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5、想象出闰土说话时的语气、神态!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6、用自己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7、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看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8、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9、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景色描写烘托气氛、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1、思考: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12、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13、朗读这一部分,重点是“啊”的读法
14、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15、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16、读一读17自然段。想一想:他们会怎样话别呢?
17、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
18、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19、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教学反思
23 雪
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忙碌(lu4)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
朔方(shuo4)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新-课-标 -第 -一-网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六、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
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
是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2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伯父逝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许多人来追悼他”,说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多。②“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说明追悼会上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③“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说明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人民深切怀念,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板书:深切怀念。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爱戴他。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一)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使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的几件事,谈谈你的看法,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关心青少年成长。
憎恨敌人。)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的内容,练习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这些词语或短句在字数或形式上要相对一致。
指导学生逐段读书逐段分析,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认定一个比较简练明确的词语或短句做为小标题。
一段:深受爱戴
二段:谈论《水浒》
三段:笑谈“碰壁”
四段:救助车夫
五段:关心女佣
板书:深受爱戴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指导朗读全文,体会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学生齐读二、三、四、五部分,教师最后朗读第一部分,或者教师朗读第一部分,学生朗读后面几部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站》,作者描写了小站的小和精,还有美。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认识到小站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旅客服务周到。)
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忱为旅客服务的精神。这也就是《小站》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板书:崇敬怀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诗词诵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复习剧本,了解剧本常识。
教学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 书本知识
做 学 问
持之以恒 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诵读古诗(由学校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入手)。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备阅资料,见后注一)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
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读书”呢?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示”可作什么理解?(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备阅资料,见后注二)。
③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
④教师导思:陆游在(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
⑤学生猜测、交流(备阅资料,见后注三)
过渡: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
④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2、学生思考,或者小声讨论。
3、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才;
④“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注意点: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陆游的这首诗,现在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①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指名学生读、背。
B、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备阅资料,见后注四)。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D、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②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背。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E、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③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指名读、背。
B、理解:
•“纸上”、“浅”/引导学生说说。(相机板书:书本知识)
•“此事”、“躬(躬行)”。/引导学生说说。
C、再读3﹑4两句,从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D、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E、师述: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F、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G、教师启发:
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备阅资料,见后注五)。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J、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__孜孜不倦_、_持之以恒__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相机板书:学问)
④全诗熟读成诵。
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四、图文对照,练写片断。
1、师:诗歌我们读熟了,背得出了,诗歌的意思我们刚才也进行了讨论学习,但不知大家到底掌握了多少,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吗?
(下发作业纸,内容见后注六小练笔)
2、师:请同学们对照插图,结合诗句意思,尝试完善剧本(多媒体出示):
3、学生交流完善的剧本,师生评价。
五、作业超市: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从课前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中确定一句你最喜欢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