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温州12中,林老师《湖心亭看雪》。
我很喜欢这堂课的开头。我对小林老师说。
《湖心亭看雪》,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可以这样从容地花了15分钟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书,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懂大意,你丝毫不理会看课老师的担心,更不关注时间的流逝,就这样很不紧不慢地带着学生读啊读啊,原来,把时间从孩子长大的口中流动是语文课堂最好的姿态。我在外面的屏幕上看你上课,其他老师也许因为这样没有波澜的开始而有点困倦的时候,我是很有节拍地为你歌唱的。语文课,不就是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看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课不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课。不读书不背书的语文课,是有组织有纪律地系统地浪费时间和生命。”“读书,背书,这是语文课的常态;讲析,做题,这是语文课的变态。语文课上,少讲析少做题,绝不是损失;滥讲析滥做题,占用了读书背书时间,简直是犯罪。语文课,彻头彻尾,本来就应该是货真价实的读书背书课。”话说得很重,但句句在理,比之那些动辄拿理论压人的口吻,我宁愿沐浴在这样的犀利中。语文课用来读书背书,就可以保证课的独立价值,并有希望成为好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读书声与自然界的风雨声并举,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喜欢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和谐,虽然外面阳光灿烂一片。
读书,是教学的常态,也是教学最重要的姿态。小林老师喜欢让学生去读,比如《湖心亭看雪》的那段精彩至极的雪景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就是一次次要求学生去读,虽然在读法的指导上在读析的结合上还很需要调整糅合,但这样的行进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湖心亭的雪是读出来的。小林老师还得悟出这篇文章的读法。你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若是只告诉学生白描很精彩,量词很匠心,甚至那个“一”字如何见得气质,文章的韵味和气度也是难以进入学生的心底的。怎么办,还是读,“天与云与山与水”,张岱为何不做“天云山水”,要的就是这份上下一体连绵不分,那就好好读出这样的绵密这样的无边雪景。读出感觉了,文字的力量就有了。“惟长堤一痕、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痕一点一芥,以及“两三粒”是不是要有意识地注意轻重缓急的处理?感受事物的依稀可辨、景物渺小,我们要落在“一”上,读好这数个“一”,文章境界全出,天地阔大个体渺小,这些特写镜头就在声音中化成张岱的情绪。比之强行灌输的生硬,声音里的抑扬顿挫更有韵味。小林老师知道要读,但未领会读书的精髓,或者怕自己读不好,就减少了几分读的指导,未能让着文字中的心情与精神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里,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这样的文字,读到最后是能背诵的,诵到最后品自高,湖心亭的雪就彻底落在你的心头了。
至于下文移步换景后的饮酒问答,这一句“是金陵人,客此”以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更是不读不足以悟其情知其心。孤独者的盛宴,痴情者的佳肴,我们品尝它的最好方式就是读到心里的诵读。那种孤傲,那张怅惘,那份凄清,那份冷峻,等等,这一条百感交集的雪夜旅程,都云作者痴,谁读其中味!
当然,是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有思考有方向地读书。我们再来看看小林老师此课的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