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2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关于思想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

2.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与诗意的激情高度融合的表达效果。

思路理脉

第1段即是帕斯卡尔的一个核心观点。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第2——3段,写思想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想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的使命。

第4段,写人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存在状态中,才有了人性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乐。

第5——7段,写思想的伟大和卑贱。

第8——10段,写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难点剖析

1.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提出“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他是怎样表达的?

帕斯卡尔提出“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因为是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成就了人的尊严,是思想使人成为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没有思想的躯体则是没有灵魂的生命,这是我们必须思想,提高自己的根本原因。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抑后扬,形象地把人比作“苇草”,以示人在宇宙面前的脆弱,不堪一击,然后用“然而”一转,突出人比宇宙要伟大,因为人有思想,思想会使人的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从而拥有了超出宇宙的优势,由此作者水到渠成地下结论,人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证实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须“努力好好地思想”。

2.如何理解“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一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写出了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存在状态中,才有了人性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乐。人,即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一个显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知的邪恶,而人又常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些邪恶。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往往把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描绘,但在历史上,有多少的罪恶都是借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道呵。

3. 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思想是伟大的,因为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正是它使人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是它使人高于其他万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强悍的对手,成为万物灵长。是它使人拥有尊严,是它形成了人的伟大。然而它又是卑贱的,帕斯卡尔认为“欲念和强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人们总是被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的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注,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

教学设想

帕斯卡尔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而且他的文章别具理性的色彩。学习这篇文章,应注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精华,让文本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是丰富而深邃的,就节选部分来看,都是其思想某一点的浓缩,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其实就是与哲学大师高贵灵魂的对话,应努力在这一对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帕氏一文反复强调是思想使脆弱渺小的人高贵伟大起来并有了尊严。教学中应以文章观点为核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学习本板块的第二个重点是注意两篇文章观点的表述,这两个观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极富诗意的表达,语言凝炼、隽永,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容易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震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

帕氏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把他们的作品选入语文教材决不是要求掌握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理论,因此脱离文本大谈两位大师的哲学思想,或陷在文本里逐句推敲一些名词术语都是不恰当的。对这两篇有相当深度的文章教学中要遵循“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原则,在研习、探究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的思想腾飞起来,又要切实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那么,这种文章如何才能教出“语文味”呢?首先,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散发出思想华彩的句子,抓住文章中的基本观点,根据上下文弄懂基本意思。其次,围绕本专题的人文话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演绎自己的认识,与文本化为一体,在大师的思想沐浴下真正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如《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可以重点探讨下面几个问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最后,还可要求学生在鉴赏文章观点表达充满诗意的基础上,也动手用形象隽永的语言来概括对本板块话题的理性认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

《我为什么活着》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

思路理脉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难点剖析

1.作者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作者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所不惜,他先后曾两次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2. 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教学设想

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人们无数次追问过自己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思路清晰,文意畅达,可安排课外自读或课内自读。即使在课内学习,老师也稍加点拨即可。点拨时可抓住文中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的几个句子重点探讨,如,(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2)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在文本探讨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对于自己人生的启发。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文笔优美流畅,感情真挚的特点,还可以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说说它们在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方面的优劣。

如: 译文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选自课本)

译文二: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选自《世界散文宝库》,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问题应该由谁提出

不管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只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成功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思考来解答,这当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因为通常情况下,学生总是希望教师教给他们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所以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务之急。但是教师以提出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就应该否定吗?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来解答也是一条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教师在预设时能充分估计预设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这样的预设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问题由谁提出并不是关键,关键应在于提出什么问题,是否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是因为以前满堂灌的事例太多,课堂上以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被视为洪水猛兽。满堂灌中教师只顾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当然需要根除。而教师提出问题,只要以学生的思维培养为旨归,就应予以肯定。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