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教案(简案)
课 题:漫话清高(《语文》第三册)
教学方法:点拨——合作——拓展
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章的内容,设置点拨性强、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合作的情境中通过师生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鉴赏文学性散文的情趣和理趣,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合作学习的课程模式。
2、多媒体在教学整合中的适度运用。
3、作家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时机。
授课人:张辅良
目标引领:
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3、本文的主旨。
4、学习随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略)
二、文体介绍(略)
三、自主—合作—探究(见幻灯片)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清高:清正、孤高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2——7自然段,自主思考,合作讨论:
(1)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许 由:经国之才 不屑为官
陶渊明:诗才名扬 不愿做官
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须有才艺。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
(2)作者举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李 白:诗名天下 用世心切
孟浩然:前愿用世 后多恬淡
说明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师生共同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不能发财致富者得到精神安慰,既富且贵者于人于己也没有坏处。
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旁征博引,举了许多事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学生讨论,老师点拨,不求一致)
作者针对历史文人敏感的“清高”话题,用现代的观点对它加以审视,阐释了清高这一独特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可贵的精神。
5、本文作为一篇文化随笔,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讨论,老师点拨)(见幻灯片)
(1)和一般散文相比,本文举例丰富,引用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作者介绍)
金开诚,男,1932年生,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著有《艺文丛谈》、《楚辞选注》、《文艺心理学概论》等。
(2)与鲁迅的文章相比,此文的语言有何特点:鲁迅的散文锋芒毕露,批判性强;金开诚的散文含蓄委婉,娓娓道来。(分析原因)
四、延伸讨论:
在市场经济下,有没有保持“清高”的必要?现代社会中要保持清高,应该做到哪几点?
五、延伸阅读:(见幻灯片)
六、课外拓展:(见幻灯片)
1、完成练习题二,写在《随笔本》上。
2、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
七、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漫话清高
许 由:经国之才 不屑为官
清正 陶渊明:诗才名扬 不愿做官 ——原则性
在古代 清高
孤高 李 白:诗名天下 用世心切 ——严格性
孟浩然:前愿用世 后多恬淡 ——模糊性
没发财者:求得心理平衡
在当代 清高
已发财者:对人对己有益
附课文中诗词: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