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精读】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将选文中第一段画线句中的“挑、举着、匍匐前进”三个词语分别换成“长、像、慢慢生长”,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与结尾处的“我却要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中夏天的特点,联系自己的人生历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挑、举着、匍匐前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对象更加形象生动的效果,换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了。
2.更衬托了夏的特别,突出了作者喜欢夏的程度。
3.前句是作者陈述事实:夏的确热燥,为结尾句作者更加喜欢作了铺垫,使作者喜欢夏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4.人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充实自我,只有把握这个黄金季节,付出了才有“收获”。 (以上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