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愈临近考期,愈喜欢揣摩或者从老师那儿打探阅卷老师的心理。
阅卷老师心理对打分起不起作用?参加过、特别是多年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不会不含笑点头。可是,大家看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本,却是严谨、严密而又惟一的。那么,二者在什么意义上是吻合的,又在什么意义上有“剪刀差”?
大家声称都是依照了当年颁发的“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其实,阅卷老师给每一篇作文打出分数,都是“两个”标准和具体的作文文本在心中“磨合”的结果,都是他们心中的“三脚架”顶端发出的一次次瞬间的闪光,特别是在试评和刚刚开始阅卷的一段时间内,尤其如此。两个标准即:一是社会上“好文章”(即书报刊)的标准——从文本所展现的文化视野(是把目光投射到社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校园)的“感觉”出发,并推测作者在课外读了多少或根本不读文学作品,所写的是对生活、人生或心灵的“我”的感受的“文章”,还是拼凑材料应付试题(有的是汗流侠背的应付,有的是轻车熟路的应付)的“书斋作文”― 这是第一印象,这是最深层的心理,它决定了该篇作文在一二类,还是三四五类;二是当年的作文评分标准,阅卷老师会再侧重理性地从内容、表达及发展等级的分“等”要求出发,打一个分数。
在阅卷进人中后期时,阅卷老师的心理愈来愈趋于相对平静,一般会较快地将一篇作文归类划等,要想在同类卷中得到较高的分数,就必须“刺激”他们的神经,激起他们的兴趣:要么在几方面或某一方面出新;要么各方面中规中矩。
两个标准岂不矛盾?其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中学生作文与社会上的文章之间本来就没有打一堵墙,近年多用的话题作文又规定“文体不限”, “评分标准”又明确规定了“发展等级,' (有创意,有个性等)的给分标准,有经验、有责任心的阅卷老师是会将审美心理与冷静的理性结合在一起,给每篇作文一个合理的分数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以为阅卷老师全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打分,实在是一种误会。因此,完全不管阅卷老师心理,从“碰运气”的侥幸心理出发,信马由僵地写去,或是处处小心翼翼地去迎合阅卷老师的心理,都是要不得的。
当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来阅卷老师的心理就是客观而合情合理的存在着的,由于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及答卷、阅卷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或值得研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阅卷老师某些心理的强化和变化下下-这些强化和变化了的心理,不是个别老师的个人偏爱(如喜小说而不大看散文,看散文及考生作文爱平实而不喜华美,好豪放而不好婉约,喜宏论而不喜抒情等等),而是绝大部分老师的“共同心理”― 在高考阅卷时,你只能从讨论“样卷”的发言和给分的背后去心领神会,而在相对宽松的联考阅卷时,老师们的交流则更为直接和“实话实说”。下面,让我们以某省x 所重点中学一次联考的阅卷为例,对当下阅卷老师心理作以归纳——
作文试题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 纪伯伦
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 佚名
慢慢走,欣赏啊!― 阿尔卑斯山的路牌
我们正处在一个一日千里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出门有高速公路,就餐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打开书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之内“网尽天下”。品味上面的三句格言,感受快节奏的今天,相信你对“快”和“慢”会有较深的感受和理解。
请以“快、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两个方面也可以只写一个方面。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仪刃字。审题喜严丝合缝,厌若即若离。高考作文,是在规定的舞台上作精彩的表演,如骑单车,可倒骑,可坐十余人,但不能离开舞台。又如体育比赛,虽可在“自选动作”中尽展才情,但必须在规定的“平衡木”或“跳马”等运动器械之上进行。高考中,脱题者罕见,偏题者不在少数,偏题的表现,是若即若离。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