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登泰山记》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登泰山记》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1234567

第3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现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等日出,着意写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大风扬积雪击面形容风力的强劲,以足下皆云漫显示日观亭高耸于云天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日出,内心自然是充满豪情。写日将出,则集中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最初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微微显露出来,接着天际出现了一条异色云带,一转眼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这一层全是写景之笔,但从稍见须臾这两个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情状。写日出,只有两句,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却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的绛皓驳色,另有一番妖娆之态,又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若偻来烘托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现手法

①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来从旁烘托。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寒字,但从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等句中都可以想见气候的严寒。

②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如动词的烛,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城辞旧迎新,作者如画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半山居雾若带然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带绘形,居字描态,半山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让人怦然心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超乎俗众的意境悠然于笔外。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4.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1.A2.C3.B4.略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