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其课堂教模式应该是怎样?下面就以本人执教的《邓稼先》一文为例浅谈我在课改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体的载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邓稼先的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性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结构。
1、关于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正好首出了兴趣的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其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原子弹爆发》的图画引入,北让学生说出这幅画像什么,由于学生对实物教具特别感兴趣,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展开思维,发挥想象,努力从生活中寻找与之相似的事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像冰淇淋,有的说像蘑菇。实际上,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后所形成的蘑菇壮烟云。那么,为此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呢?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样的导入自然,切入点合理,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活泼的状态进入学习意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
2、关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其实。课改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而且这篇文章较长,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第二、四、五部分都写邓稼先的贡献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引申,上课时可联系着讲。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费时间,二是知识点没有衔接好,这样只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3、关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提出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或对于所学知识更从多角度认识,探求出新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现在的答案和结果。如上课时,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后,我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对所提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在交流、解答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提出质疑或阐释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这样对问题的探讨就能够更加深入。这正说明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教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挑出教材,因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
4、关于倡导全新学习方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堂课由此而变得活跃。而作为教师的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对学生加以点拔和指导,摒弃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弊端,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共同体。这样,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它独特的韵味。
5、关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责任。联系《邓稼先》一文,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了解邓稼先这一人物的贡献及品质后,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其文学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既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口叙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这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关于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问题:
课堂出现“突发事件”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处理更能体现出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恰恰在执教《邓稼先》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提问让我措手不及,“‘我不能走’这部分内容能否删掉?”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顾及到的问题。顿时内心感到瞬息的惊慌,但我依然保持镇定,引导学生找出“我不能走”这名话是邓稼先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经过引导,学生开始通过小组合作寻找答案。这是邓稼先在情况十分危险和紧急的地下工作时而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稼先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献身的精神。那么这部分内容能否删掉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其实类似这样的“突发事件”随时都会发生,所以课堂上我们要保持镇定,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联系文章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巧妙的处理。
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是如此。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学习。当然这还不算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但从中我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我一定要不断认真总结经验,大胆实施课改新理念,争取当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