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缘起于一次区域性对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意见来自广大的一线教师,故为“民间版本”;不歌功,只挑刺,故为“批评性”。内容涉及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课文、语文园地等几个方面。用意自然在期待再版教材更好,造福于广大学童。
[关键词]教材;民间;批评性;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家级实验区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省级三年,推广区也已进入第二年。一部分实验教材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好在哪里?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不仅是教材编写者所关心的,也是所有关心课程改革的社会各界所关心的。──课程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师的先进性。而能够回答这一问题的,不是编者本身,也不是专家、官员,而是千千万万的教材使用者──一线的教师和学生。
浙江省温岭市作为推广区,下半年要进入实验的第三个年头。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教师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评价,每学期的期末我们对全市200多个实验班的语文老师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共回收调查表600多张,内容涉及实验教材的1—3册。通过对调查表的阅读、统计和分析,初步清晰了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现状:师生对教材的认可与批评;教学中的苦与乐、困惑与要求;他们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等等。本文试图就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材(第一学段)的意见,加以分析和综合,形成此“民间版本”的“批评性”调查报告。
一、关于汉语拼音教学
(一)关于在拼音教材中编排儿歌和识字
“在拼音教材中安排儿歌,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拼音,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语言训练。”(《人教社一上教材简介》)教学实践证明,编者的意图实现了,这一教材编写的创新是成功的。但同时带来了一个实际的问题:把握不好,会导致拼音教学主体的削弱。教师反映原因有二:拼音教学的课时本身就比较紧张,又要教儿歌、识字,必然减少拼音教学的时间;学生对儿歌和识字的兴趣,远大于拼音。
(二)其他问题
1.第二课既要学2个声母、3个韵母、3个整体认读音节,还要学会Y、W和ü的拼写方法,容量太大。学生刚刚入学,一下就要学要记这么多的东西,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难度太大,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2.一些插图安排不够科学,如拼音部分的第四课声母“t”的插图是一条翘尾巴的鱼,前面“ü”的插图也是一条鱼翘尾巴,只是嘴上和尾巴上多了一个小水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搞混,建议把它改为弯钩的伞柄更有利于学生记忆“t”的字型。
(三)总体评价
学生对教材感兴趣。但由于内容过多,从而在音准上不如从前:优秀生流于形式的儿歌背诵,对音准不太重视;学困生又不会,导致更加自卑。课时安排较紧张,要做到会拼读、会写拼音、会读词语、会读儿歌比较困难,很难做到保质保量。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一)识字量到底多不多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见仁见智,毁誉并存。我市教师普遍认为,一年级识字量偏大,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大多老师反映,学生识字感到吃力的主要问题不是在当堂的初步认识(当堂认识问题不大),而是在巩固跟不上,导致回生问题严重。巩固跟不上的原因有四:一是认读字在教材中出现的概率不高;二是农村孩子课外识字环境不如城市;三是从二册开始,课文篇幅加长,花在识字方面的时间难免有所减少;四是二册课文都有注音,这就使学生养成看拼音认字的习惯,并不能促使对熟字的巩固。尤其是一册识字(一)第三课,是学生认识偏旁部首的第一课,教材不但要求学生认识3个偏旁部首,还要认识14个笔画较多、结构较复杂、又没有任何识记规律的生字,学生感到比较困难,建议适当减少。但也有少部分老师反映:通过一册的努力,学生掌握相当的识字方法,二册识字学起来比较轻松;而且识字量大了后,学生的课外阅读跟上来了,反过来又促进了识字的巩固。识字和阅读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他们感谢“大量识字、多认少写”。
(二)“认写分开”到底好不好
“认写分开”的良苦用心,教师普遍有充分的认识。但他们仍然普遍不习惯这样教,原因有四:一是教学时,要找回词卡重新认读,有“横空出世”的感觉;二是要写的字与课文不结合,突兀、孤单地放在那儿,学生不感兴趣;三是要写的字,教材中没有再注音;四是认写分开,导致识字中音形义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结果学生在完成“看拼音,写词语”等练习时,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十分严重。
(三)关于写字教学
对于教材中写字部分的编排,教师普遍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一、二册比较,写字教学的难度二册超过一册,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写字量猛增;二是写的字复杂起来,主要以合体字为主;三是二册教材去掉了描红,师生一时适应不了,作业中经常出现笔顺错误的现象。
教师尤其肯定教材对写的字按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出现的先后。但对二册的第7课,教师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写了女字旁的“妈”和“奶”,到第八课才写“女”,不太恰当。
三、关于课文教学
教师反映,学生普遍喜欢新教材中的课文。这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课文教学中的意见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部分课文感觉有难度。原因有四:一是篇幅长,尤其是从一册下半学期开始的课文;二是生字含量大,教师教学要确保识字写字的落实,课文的品读自然服从前者;三是有些课文或者意境太美(如一册的《阳光》),或者理解难度较大(如二册的《称象》),或者课文内容时代感不强、离学生距离较远(如二册的第六单元),导致学生学习感到吃力,课堂气氛沉闷。
(二)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难度比较大,尤其是集体读时的“唱读”、“盲读”现象比较严重──有口无心,嘴上跟着老师读,可眼睛常常没跟上所要读的字。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通过课程标准的学习,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在实践操作中,教师普遍反映在语文五项学习内容中,口语交际是最难教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小部分话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话可说。教师普遍反映,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爱说。尤其是二册的话题都与该组课文专题有关,有了阅读课和相应课前准备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开口说话,与人交流。但也有少部分话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或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如二册的“我们身边的垃圾”;再如二册第一单元的“春天在哪里”──学生学习时,还是冬天!
(二)很难面向全体
教师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学生个性差异,有些学生本身就爱表达、比较活跃,而有些却比较内向;二是一节口语交际课只有四十分钟,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是不可能的;三是大班化教学使口语交际教学面向全体成了一句空话。
(三)说“好”困难很大
在鼓励学生“敢说”、“乐说”的基础上,教师尽力要求学生“说好”。但难度很大,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村孩子见识面比较窄;二是学生词汇不丰富;三是思维不够活跃;四是大部分低年级学生乐于“说”,而不喜、也不善“听”。五是交际性、互动性很难体现。
(四)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说好”与“乐说”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处理一对矛盾:“说好”与“乐说”。──要让学生“说好”,就要加强评价(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说“怎样说不行,怎样说行”,但总不能连“怎样说好,怎样说不好”也不能说),甚至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句式来表达。这样就很难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表达。久而久之,“敢说”可能就会受到抑制。
另外,教师普遍建议将“口语交际”作为独立的板块从“语文园地”中分离出来,这样可以引起教师的重视,提高教学效果。
五、关于语文园地教学
(一)园地的编排形式不够多样
虽然编者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离低年级学生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有四种反映:
一是园地的编排模式化,园地与园地之间在形式上的差别不大;二是能否增加一些猜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趣味语文题;三是单元主题不明显,虽然在积累的段篇中、口语交际中有所体现,但教师建议能否将主题贯穿整个园地;四是园地中的动笔项目太少,如二册八个语文园地只有四个地方需动笔。
(二)“我会认”中的识字回生率比课文中的高
教师普遍感受到学生喜欢“我的发现”板块,学生参与发现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了识字的方法。但“我会认”的生字,学生记忆的回生率远高于课文中的识字,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脱离语言环境,没有上下文的联系,学生只有短暂记忆;二是大量形近字、音近字的出现,导致学生容易混淆。
(三)“展示台”教学不易操作
广大教师普遍认识到,编者安排“展示台”是为了体现自主识字、开放识字、生活识字的理念。但普遍反映操作难度大,“有这个心却没有这个力”,原因有二:一是农村孩子生活识字的环境不如城市,再加上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能拿到课堂上展示的识字成果不丰富;二是有些生活识字的成果容易展示(如商标等),但有些就很难在课堂上展示(比如电视中的识字)。
文题中的“民间版本”,是为了强调报告的真实性。而“批评性”则带有明显的“吹毛求疵”的味道。不讲成功之处,并不意味着新的教材是失败的。相反,广大教师普遍为这套教材叫好!“吹毛求疵”是因为爱它,希望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