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教材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一位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执教了《比尾巴》。她以小灰鼠为主持人,以小朋友为评委,创设开展比尾巴活动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开开心心地学习着,其间有这样一个片段:
……
师:小灰鼠让小选手们比什么呢?
生1:比谁的尾巴长?
生2:比谁的尾巴短?
……
(出示6个问句)
师:你发现了什么吗?每一行的后面有一个像小耳朵的东西叫什么?
生:问号。
师:对,怎样读出问的语气呢?应该读的往上扬一点。听听老师怎么读。谁能学老师的样来读读?
(一生试读)
师:恩,不错,要往上扬一点,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
【我的思考】
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吸引着学生一次次地模仿,努力地想拉近与老师的差距,效果也在一次次地提高。如此一来,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朗读的增量也在体现,可以让人交口称赞。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所有的学生都是老师的这一种理解,这一种表达方式吗?对教师给予其的,他们到底真正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吧!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让学生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只有有感而发的才是鲜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呼唤多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