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释迦牟尼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智者舍利弗答道:“用菩提叶去遮盖它。”
头陀大迦叶答道;“用净水瓶去盛起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一滴水融于海才不会干涸,一缕丝织于锦才有自身价值;孤树和森林,那简直是两个世界!
但,你反驳我说,为什么我生活在班集体里,却常常感到孤独?不错,我的主课成绩是名列前茅,那是我辛勤耕种的收获,凭什么遭人嫉妒?不错,我的作文是在报上发表了,凭什么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盯着我?我读过《爱因斯坦谈人生》中的一段话:“不管什么时候都得把自己看成是在火星上生活,周围全是一群怪物。”
朋友,恕我直言。如果不是你曲解了大师的话,那就是大师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独白。诚然,孤独也是一种理性的痛苦,一种悲壮的美,它常常会产生雷电般的创造力。但是,一颗伟大的心灵是永远不会孤独的,它可以在他的创造中和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中获得知音。平庸的孤独带来的是苦恼和忧烦,伟大的孤独催发的则是奇思妙想,好像同一片土壤并不总是生长同一种树。
从你的“自我孤独”中,我想到了蚕。蚕吐出了丝,丝缠成了茧,最后也把自己严严密密裹住了,咬破它,也还得靠自己。不错,你在班上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本也无可非议,但你何若远离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生活呢?优胜劣汰,用于同学间的友谊就相当糟糕。一个不能或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的人,是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一滴水纵然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不投入大海,也终究是要干涸的。
走出自我封闭型的“孤独”的茧壳,需要真诚。裴多菲把真诚看作是一个人最高的品格,而平等、互尊、互助、互爱,又是真诚的友谊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要使自己心里充满阳光,首先要把阳光散布到他人心里。你之所以会感到“孤独”,我思忖一是用放大镜看了自己的长处,看了他人的短处,于是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二是总是怕别人嫉妒,却又把嫉妒重复。
走出孤独,阳光依然灿烂,春风依然和煦,生活依然美好。愿你成为一滴融于大海的水,更愿你成为莽莽林海中一株生机勃勃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