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寄给爸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两个部首,会写7个字。
2、感受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发儿童的想象力和主动与亲人交往的意识。
3、朗读课文,积累词汇。
4、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两个偏旁父字头“两点 水旁”;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难点:感受思念之情,并引发表达自己愿望的意识。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朗读课文,初步识字,感悟课文内容。
第2课时:巩固识字(识记字形、在语言环境中了解字义), 写字教学,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父”“爸”“把”3个生字,认识“父”字头。
2、朗读课文,感受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你的小小希望是什么?
鼓励学生自己发言。
2、引导:有一个小朋友,他也有一个小小的希望,你想知道吗?(板书课题《把我寄给爸爸》)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把自己寄给爸爸?他又是怎样寄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同桌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对其中读错的字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
4、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识记生字。
三、充分朗读,理解课文
1、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要把自己寄给爸爸?他又是怎样寄的?你读懂了吗?
2、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要点:⑴什么时候过元宵节?我们这儿过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
⑵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
⑶你知道什么是探险?
⑷小朋友是怎样把自己寄给爸爸的?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对到南极探险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对南极的向往之情,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4、练习朗读,指导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个感叹句,“更”的重读,“啊”变音读为“ya”。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1、看图表演:出示课文插图,小组合作表演“爸爸收到信的情景”。
2、想象说话:如果爸爸回信了,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
五、写字指导
父 爸 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妈”“冰”“元”“角”四个字,认识“冫”旁。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3、给生字扩词,积累词语。
冰天雪地 天南地北 天涯海角 元宵节 火把
知识 写信 寄信 爸爸 妈妈 更好 到来
4、从以上词语中选二到三个各说一句话。
二、写字指导
妈 冰 元 角
1、分析字形,认识“冫”旁。
2、安排好结构,指导书写。
三、拓展延伸
1、你想把自己寄给谁?学着文中的小朋友先说一说,再画一画。
2、你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把自己寄给别人?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一写,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引导学生主动与亲人交往,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四、推荐作业
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寄给你想念的人。
《把我寄给爸爸》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国标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把我寄给爸爸》。
本册教材采取主题板块式结构。其内容丰富,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十一个板块。《把我寄给爸爸》这一课安排在其中的第十个板块。本板块的主题是《小小的希望》,其中的两篇课文都是写学生的心愿,突出一个“情”字。《把我寄给爸爸》是第一篇课文,文章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写出了元宵节前夕,学生对到南极探险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对南极的向往之情。文章富于想象,用写信的方式寄托了学生的美好希望,全新的体裁定会引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由于这一板块已经接近本学期教学的尾声,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因此本节课在继续培养识字、朗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读中感受、读中提升,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软件出示)
一、认识13个字和2个部首,会写7个字。
二、朗读课文,争取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感受学生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与亲人交往的意识。
四、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愿望。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软件出示)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下面,我就对以上4个环节的设计逐一加以具体、详细的阐述: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空间。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元宵节”和“南极”的资料,多渠道地获取学习信息。课堂启始,我会兴趣盎然地与学生交流:“小朋友们,关于元宵节,你们知道多少?谁愿意和大家说说?”学生定会从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等方面表达。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引导:“这样美好的节日,家家团圆,多幸福啊!可有一个小朋友,他的元宵节过得很特别,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已徜徉在幻想的境界中。情感激起后,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走进文中,寻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求,继而引出本课课题——《把我寄给爸爸》。在教师的引发下,学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学与情有机融合,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堂。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识字与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识字、写字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自主识字,在情境识字,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具体设计步骤如下:(软件出示)
1、自主识字。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然后通过自己对照字卡检测,同桌交流检测等自学、互学的方式进行识记生字,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在情境中识字。教师通过开心大转盘、找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将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引导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生字。如重点字“角”,教师通过软件,引导学生用字理方法记忆。
3、在生活中识字。对于重点字,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如在超市中见过,在读书的时候读过,在旅游胜地赏过。使学生的识字与原有的认知紧密结合。
4、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当学生经历了以上几个识字环节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识字。学生自然能把课文读准确。
以上识字的过程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识字,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环节,教师可按字形结构分类指导。如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再写上下结构的字,以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结构字的书写规律。
在教授写字的过程中,要指导孩子学会观察虚宫格中每一笔的位置,字的间架结构,在教师范写之后,自己练写,不求多,只求精,真正达到写字训练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把我寄给爸爸》这篇文章,通篇贯穿了一个“情”字——父子情。本课教学,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这一训练主要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1、自由读。引导学生怎么体会就怎么读,体现自主阅读的过程。
2、引导读。教师采用指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来读,并在读中与学生交流:“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尤其是读到“他到南极探险去了,不知圆圆的月亮,会不会照到他?”这一重点句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说:“南极在哪里呀?你想象一下:爸爸去南极探险,望着圆圆的月亮,小朋友会想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引发学生在想象中读。再如:“爸爸,我把我寄给你了!我想看看南极的冰雪,更想看看你啊!”朗读这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学到这,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我”怎么会把“我”寄给爸爸?“我”又怎么能看到南极冰雪,怎么能看到爸爸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寄给爸爸的是什么?我能看到南极的冰雪吗?能看到爸爸吗?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会自然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试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与感染。这样,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多深入指导,多留心体会,教学会出现良好的效果。
3、表演读。当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表演读的方式,表现课文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达到统一,真正实现了有个性、有创意地读。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在课尾,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交流:(软件出示)“如果爸爸回信了,他会说什么呢?”“你想把你寄给谁呢?画画你自己,并说一说。”这些问题既联系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这种延伸练习,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也渗透了亲情教育。这样,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情感,逐渐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争通过活泼、开放教学空间的营造,自主、实践教学方式的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各种学习信息,逐渐形成各种学习能力。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把我寄给爸爸
寄信
爸爸———————我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