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请同学欣赏下面的一段话
我们的前途尚存荆棘坎坷。可对我来说这不算什么。因为我已达至顶峰。我不会在乎。和任何人一样,我愿意生命长久。长寿本在情理之中。但我现在不执著于此。我只是要行上帝的意愿。他让我攀登险峰。我极目远眺。前方就是乐土。或许我不能陪你同行。但今夜我要让你们知晓,我们就是将要抵达乐土的子民。我不怕任何人。我的双目已看到上帝莅临的光芒。
这段话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一次演讲中表达出的对追求理想的决心,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人说:这位伟大的思想者是人类良知的代表,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说“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二、简介作家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年),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8年3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2.背景简介(六十年代民权运动)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传单:“你去上班时,请乘出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学生自读。(17-34)
四、请根据这些句子,在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现在,请根据这六个排比,具体说说“梦想”的内容:
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
拥有正义和自由
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
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小结: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
无论一国家、一民族、一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
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
(告诉学生,在进行概括时,应注意一些议论句和总结句,因为它们能显露作者的观点)
五、为什么要实现梦想呢?哪些段落写到?1——5集会的原因和目的。(60字内)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注:学生可能不能回答出来,先能找出几段就是几段。尤其是第一段和第五段可能包括不进,教师加以点拨,五段是说明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
六、怎样实现梦想?段落是:6——16段(40字内)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七、赏析重点句子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持有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这里的“爽朗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也享有自由平等、摆脱贫困、享受教育的那一天比作爽朗的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和“爽朗的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酷暑”一是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二是指黑人胸中的怒火。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十、作业:
在马丁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教学目标
1、培养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2、培养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的能力。
3、教育学生培养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
2、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大,崛起于民族危难之时,亲历了腥风血雨。从昨天到今天,她始终应和着国家和民族脉搏的跳动,哺育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成为青年人心中的太阳。她的生命之轮在辗过百年之后,青春更加勃发。1998年5月14日,在她百岁华诞的日子里,在她成熟的荣光里,一代伟人又在这里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话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江泽民主席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介绍北大的历史
1、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是清朝末年戊戌变法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著名教育家严复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2、1917年,《新青年》杂志迁来北大,北大成为反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北大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第一个支部是在北大建立的,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5位曾在北大学习或任职。
4、创建于1955年7月的北大物理系物理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培养原子能科学人才的机构,1958年改为原子能系(后改称技术物理系),下设核物理专业和放射化学专业,为我国国防科技战线培养了一批领导和科技人才,特别是为我国“两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至1965年,由北大化学系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人员合作,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1974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北京大学成立至今,人才辈出。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2万名毕业生,8万多名各种短期训练结业人员走出校门,工作在建设祖国的各个岗位上。曾在北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已有378人,仅在北大地质学系学习和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就有57名;数学学部三分之二的院士来自北大;中国哲学界有影响的四位大师级学者,都出自北京大学。蒋筑英、雷雨顺等也是北大的毕业生。
6、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北京大学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过如此重要的影响,它为中国的革命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学生自主阅读,获得总体认识,基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字词:
民不聊生:人民没有办法生活。(聊:凭借。)砥砺:磨炼。
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1996年,由总部设在巴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该组织在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四、梳理结构,理清文章总体思路。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根据演讲词的特点,结合演讲的内容、场合与对象,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头祝贺语;
第二部分(第2~16段):演讲正文;
第三部分(17、18段):总结号召。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6段)回顾北京大学的创建史和新总国成立的艰难历程,高度评价北京大学的伟大贡献,概括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
第二层(7~10段)强调新时期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大学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及光荣任务;
第三层(11~16段)对全国各界青年提出四点希望。
全文的总体思路是: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展望未来。
五、重点分析:
1、江泽民同志对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出了哪四个“应该”?这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四个“应该”见于第10段。这四者是从各个角度来说的,强调任何一个方面或两三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不符合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标准。“摇篮”在四者中最重要,因为它主要是培养人才,“前沿”则突出理论性,可以为人类解决科学课题提供依据,“力量”则强调科技转化为实践,“桥梁”是突出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四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2、江泽民同志向大学生及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为什么这样排列?是按照什么条理排列的?
明确:四点希望即四个“统一”,而且统一的侧重点都在后一方面,分别是“思想修养”“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其间关系是:加强思想修养是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前提。服务祖国人民则是投身社会实践的宗旨,而艰苦奋斗则是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思想准备和必由之路。
六、难点讨论
(1)文章第2段,回顾百年中国史,这对思路的展开,对内容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第2段论述北大创建,离不开戊戌变法的背景,同样,北大百年的发展史及成就的获得也离不开百年中国史。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历史看北大,启发我们对后文所涉及的北大历史成就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再者,将校史与国史联系起来,说明北大对于国家、民族具有非同小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对北大的高度评价。
(2)文章第6段,作者提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收获,这样讲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样讲的好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以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提及自己大学时代的收获,现身说法,说服力强;二是这样讲,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间的距离,使本来严肃的讲话变得生动活泼,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说服力;三是这段文字的用意不但在称颂高等学府,而且是希望大学生珍惜大学时代,为下文转为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大学的作用以及对大学生所寄托的厚望作了铺垫。
(3)文章倒数第二段(17段)为什么又讲到建国一百周年时的前景?
明确:本段照应第7段中“富强民主文明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宏伟目标,且把它具体化了。“中等发达水平得富裕文明生活”似乎一处即是。再者展现建国100周年时得美好前景,更易唤起全国青年“同心同德,勇于开拓,向着新世纪前进,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前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4)对第13自然段进行局部思路的训练。
本段共七句话。第一句是总说,直接清楚地表达了对青年寄寓的厚望。后面六句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阐释。“首先要刻苦学习”与“要学有专长”是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具体阐述。前者揭示了它的重要性,后者解说了“努力学习”的含义,不仅应学有专长,而且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在论说了“刻苦学习科学文化”之后,“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将语意过渡到对“加强思想修养”的论述。接下来的两句分别从反、正两个方面,论述了加强思想修养的重要性,揭示了“思想修养”的涵义。
本段的思路可以用如下层次关系表示:
1/23///4//5//67
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演讲。讲演稿又叫演说辞,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贺辞、悼词、宣传鼓动辞、报告辞等,均属此列。在内容上,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明,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繁。
无论哪——种演说辞,都应该具有针对性。应该根据演讲的目的,演说的场合、听众及演说者的身份、地位等,有的放矢。
2、结合学习过的一些课文,总结归纳演说辞的—些基本特点。
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已经说到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
用整句。如《我有一个梦想》第五节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再如本文中“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应该是……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以四个“应该是”造成排比,气势强大。
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如《最后一次讲演》:“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面对面与敌人直接交锋,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江总书记讲话中也多次有对“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的热情呼唤,亲切自然而富感召力。
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我有一个梦想》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本文中的排比(四个“应该是”)、比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等。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还要注意:①针对性。有的放矢,无泛泛而谈。②启发性。通过充实的内容,晓之以理,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说辞要阐明的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③感染力。演说辞是说给人听的,语言明白晓畅,自然朴素,是产生感染力的先决条件。如本文江总书记从自身大学生活谈起,进而希望当代青年应珍惜大学时代。由于能够现身说法,与听众情感上的交流,富于感染力。同时全文自始至终饱含着老一辈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感情真挚,语重心长。这些都使文章富于感染力,影响深远。
八、布置作业:
1、本文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讲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班上组织一次讨论会,就江泽民提出的四点希望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写一篇三四百字的发言稿。
我的呼吁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史怀哲的生平事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他“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训练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洋溢着伟大博爱精神的宣言:《我的呼吁》。作者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精神划时代的伟人、被人们尊称为“非洲圣人”、“丛林中的圣者”的史怀哲博士。他的名字曾享誉欧洲大陆,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具有深远影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或事迹?
一、作者生平(5分钟)
丛林中的圣者:
史怀哲(AlbertSchweitzer,1875-1965),德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这是位于德法交界地区的一个小镇(当时属德国),他从小就掌握德法两种语言,德语是他的母语。
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富有爱心,对基督教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年幼时他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印象极为深刻,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年轻的史怀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他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到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次年他做出了令人震惊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从头学习医学,8年之后,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兰巴雷(Lambarene)(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迎接他们的是无涯的原始森林、恶劣的气候和当地土人的病痛……
在一所传教办事处的破鸡舍里,史怀哲开始了他的义诊。他不仅夜以继日地医治土人们的身体,更关心他们的灵魂。他是他们的严父、兄长、工头、密友,他亲自和他们一起建造医院、开拓农场……他曾被关入法国俘虏营,感染疾病,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的困境……但困难从不曾使他低头。在行医救人之余,他始终坚持弹巴赫,读歌德,写《文明的哲学》,领悟“敬畏生命”的真理。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为他的医院募款。
第一次向非洲出发时,巴黎的巴赫学会不忍心使这位音乐天才埋没于非洲丛林里,便赠送史怀哲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吨重的钢琴,它有大风琴(Great)一样的键盘,并附有管风琴式踏板(Pedal)。为了对抗非洲经年潮湿的气候和白蚁,钢琴的表层全部用锌细心镀过。这部构造异常特殊的大乐器,后来陪伴史怀哲在非洲度过半个世纪的岁月。
这位在医学、神学、哲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我们确实很难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样比较重要。当然,史怀哲决心直接献身服务人群的时候,他已经打算放弃其它的三种事业。然而由于上帝的美意,加上他个人坚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种事业巧妙、和谐地调配在史怀哲一天十六小时的工作时间表里。
五十余年间,在那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带,史怀哲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献上了全部的精力、智慧和爱心,直到他以九十岁高龄在兰巴雷逝世。
年轻时的史怀哲曾这样定义自己的人生:「三十岁以前要把生命献给传教、教书与音乐,要是能达到研究学问和艺术的愿望,那么三十岁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一个立即服务的方向,把个人奉献给全人类。」
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他以实际行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断地鼓舞和感动着许许多多后来的志愿者去追随他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国际上现在许多人还在宣扬和发展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艾伯特史怀哲组织(InternationalAlbertSchweitzerAssociation)及国际艾伯特.史怀哲基金会(InternationalAlbertSchweitzerFoundation),前者着重于发扬史怀哲的精神,后者着重于继续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本文是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说词。若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著作、和事迹,可参考史怀哲官方网站www.schweitzer.org。
一、理清思路、把握主旨(15分钟)
1、破题:我的呼吁——呼吁什么?(内涵)
——为什么呼吁?(原因、背景)
——向谁呼吁?(对象)
以此为线索把握文章思路
1)呼吁什么:提问——首句地位(中心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紧接着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概念“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对内涵的阐释一直到哪个自然段?(1、2)
提问——作者如何阐述“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分析1、2自然段的内容和层次,出示幻灯)
2)为什么呼吁:主要照应第3自然段(联系二战后的冷战背景)
作者并不是纯理论的探讨尊重生命,而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这恰恰反应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情怀。
3)向谁呼吁
将首句的“全人类”具体化,针对“普通人”和“国家领袖”两种人展开论述。
2、课文结构划分参考意见:
一、提出尊敬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含义(1-2)
反:反对按等级划分生命,
我要呼吁全人类,直觉意识层面:
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正: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道德层面:辨析“善”与“恶”,强调善的信念
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3-7)
3、良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道
4、应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针对普通人)
5-7、反对战争,呼吁和平(针对国家领袖)
二、体会思想,深入探讨(15分钟)
这篇演说词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宣扬一种博爱人道的信仰。它不仅以缜密的逻辑、犀利的言辞取胜,更靠作者本人高尚的人格力量,靠执着和真诚感染读者。文中所宣扬的思想,是作者大半生实践与思索的成果,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有一些也许是暂时还无法领会的。让我们带着对史怀哲的理解与敬意,努力贴近这样一颗伟大的心灵。请选取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段落或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三、延伸思考(5分钟)
1、作者提出尊重一切生命,理想色彩很浓,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起来似乎并不容易。我们如何能把尊重生命的伦理和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呢?(参阅课后练习二)
比如以前看到一位同学的议论文,谴责人类不该吃珍稀动物,不尊重生命。于是有人提出,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吃猪肉呢?难道猪就不是生命吗?
再比如大学生张华为救一个掉入粪坑的老大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很多人惋惜之余觉得“不值”,到底值不值?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我们的世界似乎总充满了欺骗、暴力、不平……,因此,很多人信奉“弱肉强食”、“以暴制暴”这样的“真理”。那么,史怀哲提出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能不能得到你的认同?
学生发言讨论。作为随笔话题布置作业。
我的呼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史怀哲的生平事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他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训练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史怀哲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
3、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初,拥有三个博士学位,又正式取得医生执照的三十八岁的法国人史怀哲,抛弃了似锦的前程,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他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景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而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腹痛引起肠闭塞的病人开刀,以往非洲这种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没有第二条求生的路。当他救活病人时,病人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开,眼神中充满着疑惑与感恩。史怀哲告诉他们:“我不是巫师,是‘爱’支持我这样做。”此时,白人与黑人都感觉到:“我们是兄弟。”他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授奖仪式上,他发表了一篇演讲,这就是——《我的呼吁》。这篇演讲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张。(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下面加横线的板书)
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大领域的博士,还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但他的声誉并不建立在他的才艺之上,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就在他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随后,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直到与世长辞。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着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思想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他的行动和思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世界,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核战争。为此,他获得了多项荣誉,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修建麻疯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街道、青年活动中心更是不胜枚举。
三、相关背景
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给人类和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威胁。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次核爆炸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又把原子弹用于实战,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美国凭借其核垄断地位及庞大的常规兵力,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1949年8月29日,苏联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接着双方又进行研制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的竞赛。1952年10月31日,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次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后来,英国、法国和中国先后试验成功原子弹和氢弹。此后,美苏又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当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年至1985年,全世界总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其中美国占805次,苏联占562次。
四、整体把握文意。
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1、破题:我的呼吁
——呼吁什么?(内涵)
——为什么呼吁?(原因、背景)
——向谁呼吁?(对象)
以此为线索把握文章思路
1)呼吁什么:提问——首句地位(中心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紧接着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概念“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对内涵的阐释一直到哪个自然段?(1、2)
提问——作者如何阐述“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分析1、2自然段的内容和层
2)为什么呼吁:主要照应第3自然段(联系二战后的冷战背景)
作者并不是纯理论的探讨尊重生命,而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这恰恰反应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情怀。
3)向谁呼吁
将首句的“全人类”具体化,针对“普通人”和“国家领袖”两种人展开论述。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以及这种伦理体系中的善恶观,并对此加以具体阐释。
然后作者联系现实社会状况及自身从事人道主义事业的感受,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具体论证了“尊重生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劝诫人们要选择良善,放弃暴力;选择互助,放弃歧视;选择和平,放弃战争。
最后作者再次发出呼吁,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尽力维持和平。
全文总共七节。学生默读课文,简单谈一谈各节大意。
明确:第1节阐释“尊重生命的伦理”;第2节讲建立在这种伦理基础上的善恶观;第3节呼吁良善,它是超越暴行的力量;第4节强调人类应该互助;第5节呼吁放弃原子武器,希望互相信任,和平共处;第6节阐明解决国家争端的办法:谈判取代战争;第7节呼吁领袖:维持和平、尊重生命、实行人道。
由以上概括可大致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是: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前两节的理论阐述是后文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也据此分为两个部分。
五、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教师分析:第一部分包括前两段,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了它的具体含义。文章—开头,作者就直抒胸臆,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他就这种伦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种论述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他反对人为地将生物分成有价值的和没价值的、高等的和低等的。因为这些标准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狭隘感受来主观评判的。事实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或许有种类的区别,但没有高低之分。既然我们能凭着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存在,那我们也应该能意识到环绕我们周围的都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尊重它们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如“蛇”之于庄稼,“微生物”之于“食品加工”。)正是在这些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在第2段顺理成章地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含义:“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作者认为,这是人类应认真考虑的道德原则,它是将我们和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向“善”这一点上,全人类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如此;佛教的教义、道教的宣传,都主张向“善”。
板书:我的呼吁:(一)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3、提问:史怀哲为什么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明确:因为这种“分别”容易引起有些人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些生命,产生—些可恶的暴行。
4、师:对史怀哲的这个观点,你们能举一些实例来验证吗?
点拨:如把生物分成高低贵贱,会导致部分人对部分生物形成伤害,二战时纳粹就曾以“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为借口,大肆屠杀,惨绝人寰。又如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为名,滥施武力,也只能使恐怖更加猖獗.世界更加动荡。
5、提问:第一节中最后一句“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中“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明确: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时。
6、提问:作者说:“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他所说的“怀着善的信念”是怎样的一种信念?
明确: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7、扩展:执法机关判处杀人犯死刑,根据史怀哲的观点,你认为是“善”的还是“恶”的?
明确:杀人犯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他们“伤害并破坏生命”,当然是“恶”的。执法机关依法判处杀人犯死刑,正是爱护绝大多数生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有所得便有所失”,为了保护绝大多数生命,维护“善”,有时也只能义无返顾地去“恶”。
六、学习第二部分
(一)分层次。
明确:第一层(3段)第二层(4段)第三层(5——7段)
(二)学习第一层
1、学生齐读,思考:在本层,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2、明确:第二部分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指出了如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作者指出,在目前并不令人满意的世界现状中,他仍然要提倡和呼吁真理、友好、仁爱、和气和善良等道德原则,反对暴行。因为,以暴易暴只能恶性循环,不可能真正消除冲突和争端如(当今的巴以冲突),只有良善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板书:我的呼吁:(二)反对暴行,提倡善行
3、提问:我们常常不使用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好处。
明确: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分别是良善和暴力,这一比喻形象地突出了良善的作用以及平息暴力的途径。
(三)学习第二层
1、学生齐读,思考:在本层,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2、明确:在本层,作者提出,我们有许多具体的途径来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如防治大众疫病,帮助旧日殖民地的民众,使他们从艰难的生活和疾病中摆脱出来等。而且鉴于白人殖民者对有色人种犯下的滔天罪行,他指出,我们现在为这些人做点事情,并不是慈善,而是一种赎罪,是应该做的。作者本人正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非洲丛林中的黑人。在这篇演讲词中,他呼吁更多的人来从事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板书:我的呼吁:(三)帮助别人,奉献爱心
3、提问:如何理解“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殖民者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榨取了他们的血汗,占领了他们的家园,现在给予帮助是道德良心发现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史怀哲是一个勇于直面历史的人,令人钦佩。这一点与当今一部分日本人歪曲历史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4、提问:“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这一句中伦理的精神具体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这一“伦理”就是指不论是哪一人种都具有生存意志,他们都是生命,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四)学习第三层
1、学生齐读,思考:在本层,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鉴于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已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史怀哲也逐渐认识到,还应该为世界和平和反对核战争而尽自己的努力。因为没有世界和平,就不会有人类美好的生活。战争的破坏力巨大,事实上,中世纪欧洲的八次“十字军东征”,严重的破坏了东方各国的社会生产,带来了深重而可怕的灾难,也使几十万“十字军”死于非命。“一战”有33个国家卷入战争,战场上死伤三千万人,平民伤亡在一亿以上。“二战”涉及61个国家和世界80﹪的人口,历时六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死亡人数达五千万人,财产损失达四万亿美元。我国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军民伤亡在三千五百万以上。而当今如果爆发世界大战,将可能演变为不可控制的核大战,那将是“你死我不活”的灭绝人类的灾难。在古今中外的好多文学作品中都对战争的罪恶有所揭露:杜甫的《兵车行》里说:“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贾谊的《过秦论》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一战”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在纷飞的战火下,到处是阴暗、冷落、破坏、毁灭的图画,对战争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平是人类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作者呼吁那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不要再进行毫无意义的核竞赛了,因为它不能给人类带来永久的和平,而只会毁灭人类自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应该尽量寻求和平的解决方式,避免战争,一切战争都是违反人道的。各国的领袖们,因为他们举足轻重的位置,更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板书:我的呼吁:(四)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3、提问:全文有两处引用,一是引用耶稣的话,一是引用保罗的话,你对此有何评价?
明确:第一处引用“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他们必承受土地。”出自《圣经马大福音》。意为柔和谦卑、温驯的人是有福的人,他们一定能得到上帝所应许的土地。第二处引用:“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两处引言均与宗教有关。我们绝大多数人未必是基督徒,但就这两句话看是引人向善的,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史怀哲本人是神学家,这样引用是与他的价值观和信仰密切相关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本文的现实意义。
4、提问:综观全文,史怀哲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
明确:—是暴行,二是疾病,三是战争
5、提问:综观全文,作者呼吁的对象是谁?呼吁的内容又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全人类尤其是那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呼吁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在这一伦理的指导下,选择良善,放弃暴力;选择互助,放弃歧视;选择和平,放弃战争。
七、总结
作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受奖演说词,这篇《我的呼吁》真是震聋发聩,发人深思,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更具号召力。
在演说时,史怀哲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即点题“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杨丙乾说:“发端之风格,以自然为贵,字句须短洁,词语须温和,不能如描述之华美,不能如推辩之流利,亦不能如结尾之热烈,优良之发端,具有‘简单、平易、明确’三性质,使人愉悦与接受。”用这一段话来评价史怀哲的开篇很合适。接下来作者由这一伦理将意义逐次扩展,语意逐渐加强,以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高一浪的论述高潮。最后作者以诚恳信任的态度,热情洋溢地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结尾方向明确,提法具体,态度坚定而谦逊,富有感召力。正如白居易所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本篇演讲词,语言极其准确、明白、鲜明、有力,具有严谨的逻辑性。
此外,本文的对比手法,增强了说服力,比喻增加了形象性,排比增强了气势。
当然最让我们感动和鼓舞的是他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最让我们敬重的是他对生命的敬畏。
八、对比鉴赏
我们学习了《我有一个梦想》和《我的呼吁》后,是否觉得它们有许多相似点呢?不妨对这两篇著名的演讲词作一比较阅读。
作者: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世界名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们都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人类崇高的事业,从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与爱戴。
文体:两篇都是演讲词,不同点是演讲人,演讲场合,演讲的对象不同。
内容:都反映了人类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追求,都为推动人类走向美好鼓与呼;不同点是马丁路德金主要是为维护种族权利而斗争,为黑人的平等权利鼓与呼。而史怀哲更注重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从而推行人道主义,呼吁和平。
手法:整体上看这两篇演讲都文质兼美,从表达方式上看《我有一个梦想》多抒情,《我的呼吁》多说理,从修辞上看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格,但《我有一个梦想》运用得更丰富,效果更明显。
九、解决课后习题。
《想象与联想》
序(备用):
一、问: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
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一个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但你的汽车只能再容得下一位乘客,你会选择谁?
明确:这是一道人格测试题。每个人的答案都有他的理由:也许你会选择老妇人,因为她就要死了,我们应该挽救她的生命;也许你会选择医生,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但也许你也可以在将来不断地回报他);也许你会选择你的梦中情人,错过这个机会,也许你就永远也找不回她(他)了......
最后唯一入选者的答案是: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人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待公交车的到来......
开始:我这堂课基本上是以讲故事为主,如果大家觉得这些故事还是比较好的话,那么你最好能记一下故事的梗概。第一个故事是:
二、一个盲人匍匐在纽约冬季的街头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似乎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问1:你猜这个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
这就是一句话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后产生的奇妙的力量。
引进联想、想象的概念
联想:它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三、下面再讲几个故事,或者说是几段话:
1、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2、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
3、骆驼妈妈
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看到这样一幕:
无人区里有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一路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沙子。按照常识,旅行者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它们虽然渴坏了,几只小骆驼无精打采地走着,在太阳的炙烤下,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
旅行者还发现,小骆驼们紧紧挨着骆驼妈妈,而母骆驼总是根据不同的方向驱赶孩子们走在她的阴影里。
终于,它们来到了一个半月池边,它们停住了。几只小骆驼兴奋异常,打着响鼻。
可是,池水太浅了,站在高处的几只小骆驼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把嘴凑到池水边上去。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那只骆驼妈妈围着她的孩子们转了几圈,突然纵身跃入池潭……水终于涨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
4、几个猎人将一群羚羊赶到一座悬崖上,悬崖对面有座山峰,但没有一只羚羊能跳过去,后来羚羊分成两队,一队年轻一队年老,一老一少同时起跳,年老的羚羊在年轻的羚羊下面,小羚羊踏在老羚羊身上,如同享受一块跳板飞到了对面山崖,羚羊以这样一种方式换取了一半的生命。
5、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
6、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四、问1、请一个同学复述一下我刚才讲述过的几则材料,能记住几则就讲几则。
问2、给大家几分种时间,展开联想想象,构思一下,如果叫你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上以上6则材料中的至少4则,你会怎么用,你可以比较具体的描述你的作文,也可以是概述你的作文提纲。
五、学生构思、发言
六、教师读例文一:
例文1:
敬畏生命
易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人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对例文的分析:第一则材料,他当作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引出话题“敬畏生命”,第二则材料,当作是反向的例子,“自己”曾经不敬畏生命,然后让自己深深自责。第三则到第五则材料证明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最后一则是怎样敬畏生命。
这期间作者用了相反联想,相似联想以及相关联想、相通联想,然后将这几则材料运用到一篇文章当中。
七、1、我在大学二年级读书时,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一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周末下午学生活动多,都没心思上课,我去教室换鞋,准备参加足球赛,这位老师以为我来上课,便一字一句地说:一个人,我这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此时,我只好坐下来听课,整个教室只我一个学生,他板书一丝不苟,讲课声音沉着而宏亮。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点头,夹起教案走了。(节选自蔡良《人生一课》,有改动)
问:听到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否举一些相似的相关的、相反的或者相通的例子?
分组讨论,组长集中讨论意见。
自备有关例子:1、一位年轻的女护士,第一次给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当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直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她说:大夫,我们用的十二块纱布,你只取出十一块。
我已经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即开始缝合伤口。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是大声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真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起一阵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
(节选自金平《创造奇迹的格》)2、大连市公交汽车联运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强忍着自己的痛苦,做了三件事:
----把巴士缓缓地靠向路边,并用最后的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汽控车门打开,让乘客依次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灭了,确保了巴士和乘客的安全。
黄志全极其艰难地做完了这三件事,然后才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就这样,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公交司机,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分钟里亿所做的也许并不惊天动地的三件事,却让现场许多人哭了。
至今,人们都记住了黄志全的名字。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分析]那位大学老师上的不只是平常的一节课,这是一堂足以体现他人的人格的一课,是真诚地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人生的一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都不能用搪塞敷衍的态度对待同志,对待工作。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岂止教师,医生、司机、警察的工作不同样是良心活吗?如果我们在岗位上尸位素餐,混职谋生,不知要给多少人带来不幸与痛苦,每一个社会成员如果不讲究社会公德,社会将会成什么样子?庸医误人,草菅人命;司机酗酒,违章行驶,通肇事频仍;警察见到犯罪行为便退避三舍;技工只管产量,不顾产品质量,伪劣产品横行恣肆,谈何天理良心?
良好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好的品格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是一种民族精神与意识的集中体现。一个人,正直的品格不需要多少特殊的举动,品格如水,流淌在他日常的行为里。人世间除了权力、金钱、声望、暴力等等之外,还有一个给人成功、百灵百验的秘决,有了它,一个人的潜能可以成倍成倍地施展出来,这不是别的,是创造奇迹的品格--正直。正直的品德乃无价之宝,智慧只能证明你的才华,只有正直才能体现你的德行。有恶德败行的人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谁欣赏和重用他呢?而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人,人们都愿与他共事,没有正直的品格和老实的作风无论做什么都难以有所成就,即或靠侥幸,可能头角崭露,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