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3节时)
【目的要求】: 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认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3. 初步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4. 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5. 从溶解度的概念认识物质的溶解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和外界
条件的事实,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难点】: 1.建立并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分析引导,讲解比喻,练习理解,巩固开拓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第二课时: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第三课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分层提高)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节时)
复习引入: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等来描述,这说明物质在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不同的.
我们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该物质的溶解性.
引问: 1.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如:糖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油就
难溶,油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汽油,这说明什么问题?
2.要比较物质溶解性,需要什么条件?
讲解: 1.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2.比较溶解性的条件: 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引言: 溶解性仅仅从性质上描述了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很粗略的,我们还要
从量的方面确切地了解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
学生活动: 朗读课本溶解度概念,找出关键的字词
投影: 理解溶解度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条件: 一定温度
标准: 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 溶液达到饱和
单位: 克
引问: 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克,该话有何含义?(学生回答)
讲解: 该话的含义有两方面:
(1) 文字: 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KNO331.6克,溶液达饱和.
(2) 数量:温度 溶质 溶剂 溶液
20℃ 31.6克 100克 131.6克
练习: 课本139/1.(2);2.
提问: 1.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内因和外因)
2.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如何?(投影)
投影:
溶解性 易 溶 可 溶 微 溶 难 溶
溶解度(20℃) > 10克 1---10克 0.01---1克 < 0.0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