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云无影树无声(节选)
祝勇
①元代画家,我最喜欢的还不是黄公望,而是倪瓒。黄公望喜欢横卷,比如我们熟悉的《富春山居图》,倪瓒当然也有横卷,但更多的却是竖轴。他们的取景框不同,决定了他们作品的品质截然不同。长卷与我们视线的方向是一致的,而竖轴与我们视线的方向并不一致,因为我们通常观察自然景色,视线一般都是横向展开,而很少由上向下看,因此,竖轴因其视野狭窄,在表现自然景色尤其是山水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更有难度。倪瓒显然喜欢这种难度,他喜欢险中求胜。
②倪瓒的画,我最喜欢的一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容膝斋图》。容膝斋,是一位隐居者在河边的斋名,这幅画,应当是为他而画的,但在这幅画中,我们既找不到容膝斋,也找不到渔庄,因为在倪瓒的山水画中,地点并不重要,他的画不是为考据学家准备的,他是为欣赏者而画的。
③倪瓒的山水画,水是主体,而山是陪衬,这一点也与黄公望不同。黄公望,无论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富春山居图》,还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溪山雨意图》,他的丰富笔法,似乎在描绘岸上景物时更能发挥江水全部留白,而岸上却是一个丰富而浩大的世界,既有沙洲片片的河岸,也有渐渐高起的山峦,山峦有远有近,层次不同,在山峦的缝隙间,是疏疏密密的山树,不同的树种,层次错落,使整幅画卷充满了透彻的植物气息。天地清旷,大地呼吸绵长。透过那一片的清寂,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山风的声音,裹挟着万籁似有若无的鸣声。这有些像《清明上河图》,弯弯曲曲的江河,为一个迷离喧嚣的岸上世界提供了铺陈的空间,只不过黄公望把张择端笔下的城市街景置换为回环往复的山林而已。与黄公望相比,倪瓒的山水画饱含着氤氲的水汽,因为他把更大的面积留给了江水。江水留白,不着笔墨,与纸的质量相结合,仿佛天光在上面弥散和飘荡,它加大了前景的反差,使那些兀立在岩石上的树几乎成为一道剪影,也使树的表情和姿态更加突出。对岸的山,作为远景,在画的上方,山势并不高峻,而是横向铺展的,舒缓的线条,可以使我们几乎看到它超出画面之后的发展,诱使我们视线超出画幅的限制,从有限中看到无限。
④如果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全凭肉眼看到的景物,那么倪瓒的《容膝斋图》和《渔庄秋霁图》则是用望远镜观察自然,它们放大了自然的局部,使我们的视线由黄公望的宏观世界转向倪瓒的微观景象,与此同时,焦距的变化也模糊了两岸之间的远近关系,使远近关系看上去更像是上下关系,从而使现实的世界有了一种梦幻感,在技法上,倪瓒用相同的量感与构造来处理远景与近景,达到黄公望在画论中所说的远近相映的完美统一。大面积的水,使倪瓒的画面更加简练、平淡、素净,他在一个有限的视域里,描绘世界的博大无垠。
(选自《十月》2013年第4期)
1.请根据原文有关的表述内容,简要概括倪瓒山水画的特点。(2分)
答:
2.赏析文中加点的语段。(3分)
答:
3.从选文看,作者运用的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4.通读选文,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倪瓒与黄公望的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答:
参考答案
1.简练、平淡、素净,在一个有限的视域里,描绘世界的博大无垠。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公望整幅画卷通过回环往复的山林为一个迷离喧嚣的岸上世界提供了铺陈的空间的特点。
3.对比。将黄公望的山水画与倪瓒的山水画进行多角度的对比,突出倪瓒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回答了在元代山水画家中最喜欢倪瓒的原因。
4.相同:他们都是元代山水画家;他们的山水画都注重远近相映的完美统一;
不同:黄公望喜欢横卷,倪瓒喜欢竖轴;黄公望的山水画,注重画面上的地点提示,倪瓒的山水画,地点并不重要;黄公望的山水画,山是主体,水是陪衬,倪瓒的山水画,水是主体,山是陪衬;黄公望的山水画注重体现宏观世界,倪瓒的山水画注重体现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