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色 李思敬
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似人,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之所以使人过目不忘,也是因为诗人把春日的江景写得明艳如画。虽然只有两句,却不意向人们展开了一幅观赏不尽的江南春水图卷。这幅图卷是用极为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对比的手法画出来的。认识这两句诗中的画境,主要要抓住“设色”的技巧。
这两句恃设色强烈,然而却并不使人感到鄙俗。画家布色也有这种手法。比如荷花,本来没有正红色的。荷叶也没有墨黑的。但齐白石、黄永玉却可以大胆地用正红色作花,川湛蓝色甚至纯墨色布叶。这虽是一种夸张,但在艺术上是极真实的,这种真实性就在于画家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绝顶,因而易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界内在的更纯的素质。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忆江南》的作者和画家可谓不谋而合,都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红似火”,把红的属性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地步,使“江花”红艳而且耀眼;“绿如蓝”,也把绿的属性提高到近于质变的程度,使“江水”深沉而透明。这就是这两句诗取得如画的艺术效果的奥秘。
设色,并非只有色彩浓重,对比强烈才有感染力。如果这样片面地理解绘画艺术也就俗了。浓艳固然是一种美,清淡也是一种美。诗同样如此。有些诗句写了色却不设色,没有色,而其佳处又远胜于设色。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如此。诗人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占写早春的诗,全诗并不见得怎样杰出,但第二句却可以说是一句绝唱。早春是一元复始万物复苏的季节,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这时来到郊原,总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朦朦胧胧地望见远处一片似黄似绿,然而走近前来却又了无春痕。这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观。这句诗的绝,就绝在紧紧抓住了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的季节特往,似乎使人仍然感到原野上料峭的春寒。待人观察自然的细腻,对于景物的敏感固足以使人惊叹,但更值得惊叹的是他的表现手法:以不设色而见真色。
在绘画中也有不设色的。中国的水墨画即是。不过,准确地说,应是以不设色而设色,于无色中见色。观郑板桥的竹,于浓淡之间确乎看得见他题画诗中所说的“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观齐白石的水墨芋叶,那饱含着水分的绿叶不是比什么真正的色彩都更真么?所以,上述韩愈诗句中那若有若无的草色,如烟似雾的柳绿,全然是水墨画法所创造的境界:于无色中见真色。
这种以不设色见真色的设色法, 不乏其例。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对云气、山色的描写均是。画家的眼力犹如诗人,诗人的笔意亦犹如画家。故诗情中的画意也可以从设色中去寻觅。联系前述《亿江南》的诗句来看,浓艳与清淡两种表现法可以说是浓妆淡抹各得其宜。
10.下列关于“设色”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设色是诗、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从设色的强烈艺术效果中,读者可以体会诗情中的画意,感悟画意中的诗情。
B.设色作为艺术手法,重在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对比,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绝顶,来达到艺术上的审美真实。
C.诗、画艺术都注重设色的浓淡搭配,无论是浓艳,还是清淡,都要切合自然,各得其宜。
D.水墨画法创造的“写色却不设色,以不设色而见真色”设色技巧,被诗歌等艺术广泛应用。
11.结合文本,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忆江南》主要用“设色”的技巧,以强烈的红绿对比,把春日的江景写得明艳如画。
B.画家善于把握色彩的属性,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设色;比如荷花,可以把红变成正红色,把绿变成墨黑,以实现艺术真实。
C.诗歌的设色,可以浓艳也可以清淡,可以写色却不设色,也可于无色中见色,只有色彩对比强烈才有艺术感染力。
D.画家的眼力犹如诗人,诗人的笔意犹如事实胜于雄辩。读者可以从作品的讲情画意中去寻觅设色的艺术魅力。
12.文中说:“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忆江南》的作者和画家可谓不谋而合,都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请你谈谈为什么说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参考答案:
10.B(错在“重在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对比”)
11.C(错在“只有色彩对比强烈才有艺术感染力”)
12.诗画艺术都注重设色。(1分)《忆江南》中“红胜火”,把红的属性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地步,使“江花”红艳而且耀眼;“绿如蓝”,也把绿的属性提高到近于质变的程度,使“江水”深沉而透明。(1分)这两句诗取得如画的艺术效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