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知识:长城简介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长城简介_教学实录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知识:长城简介教学案例反思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的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课文中讲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弱方修筑了长城。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宠大的工程。因此,游览长城的人莫不为先民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

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以及垛口

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要之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墙顶宽达5.8米,可容五马并骑。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唢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使朝廷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不要只把它理解为一个“口”。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齿形墙总的称为“垛口”

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现在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在元朝时,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态传神;还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刻成的佛经。

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一是从市内乘游览专车前往,费用高一些,但比较舒服,并可同时游览十三陵。从北京去八达岭的公路,经修整后,平坦宽阔。也可以坐火车前往,早7时40分发车,车行2小时多。八达岭游人鼎盛,平均一天游客约万余人。

同学们,学了课文《长城》,你对长城有了多少了解?为开阔同学们的视野,现在给大家讲一讲有关长城的知识。

一、古老的七小长城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墙。我国除了明代最后完成的长城干线外,还有7条古老的小长城,其遗址至今仍在。

穆陵齐长城 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城北50公里穆陵关西侧,是战国时齐国所修长城的遗址,长约45公里。

华阴魏长城 在陕西华阴山脚,城由此向北延伸,穿过韩城到达黄河边,长约150公里。

烧锅营子燕长城 在辽宁建平县张家湾村,乃燕时所修长城遗址,长约7公里。

围场古长城 在河北围场县岱尹上村附近,是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猎时发现的一座燕、秦长城真迹,城东西长达200余公里。

宁夏战国秦长城 在宁夏西吉县境内,甘肃镇原县有一部分。

临洮秦长城 在甘肃北部临洮县,是秦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部起点。长城南北走向,高约1米,全为黄土结构。

疏勒河汉长城 在甘肃西北疏勒河南岸,是今存最好的汉长城遗址,长约150余公里。

二、联合国与长城

1.长城于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7月25日在北京颁发了证书。

2.联合国为教科文组织所推动的“世界遗产”运动发行了一套邮票,共6枚,图案是6个国家的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其中之一。这套邮票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的联合国总部各发两枚。长城票在纽约发行,面额50C,系1992年1月24日首发。

3.很多国家都向联合国赠送过代表本国的礼物。中国赠送的是巨幅长城挂毯,它被挂在联合国大厦。

三、长城保护迫在眉睫

据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先生介绍,今年8月4日到9月16日,中国长城学会专门组织了一次长城沿线的抽样调查,行程9 000多公里,调查了近百个地段,发现目前长城保护存在严重问题。早在1984、1985年的时候中国长城学会就曾组织过长城全线的徒步考察,发现12 700华里的长城只剩下1/3的地段还存在有可以辨认的城墙;1/3的墙体已经由于各种原因坍塌或毁坏,剩下由大量夯土和石块组成的城墙遗址;另外1/3则已经完全消失。而这次考察发现,许多在1984、1985年时是城墙的地段现在变成了遗址,而原来是遗址的地段,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例如张家口万全县狼窝沟原有一段1 000多米的长城遗址,虽然墙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大量石块堆积在那里仍蔚为壮观,一年多以前张家口市文物管理处考察时还存在,现在不但石料被盗走,而且被掘地三尺,连地基都被挖走,在旁边的草地上被盗运石料的车轧出一条小路和两道深深的车轮印迹,看了之后令人痛心。而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长城沿线的许多地方由于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当地农民找不到可以用来盖房、垒猪圈的黄土,竟然把长城的夯土挪为己用,这样的情况在长城沿线常有发生。

虽然已经不再有像上世纪50—70年代那样对长城的大规模破坏,但一种更为可怕的、更难以管理的“蚕食性破坏”每天都在侵蚀着长城的躯体。经过今年夏天由长城协会组织的9 000多公里行程的“中国长城万里行”,专家们发现,目前除了盗用石、土料的破坏行为外,过度旅游开发也为长城带来了诸多不应有的磨难。

随着旅游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游览未开发过的长城,而这种旅游又都处在无管理的状态,对长城的保护十分不利。例如北京附近的黄花城长城和箭扣长城,本来就已经残旧的城墙还要承受每年少则数万的游人。由于缺乏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现在不但城墙毁坏严重,而且遍地垃圾,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另外,随着长城沿线的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当地政府加大了长城修缮的力度,这虽然是好事,不过许多原本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老城墙被修缮之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其实也是对长城的一种破坏。

“长城”一词的使用,是在汉代司马迁所撰《史记》中开始的。但是在先秦时期,以及秦汉以后各代,都因朝代不同,修筑形式的差异等因素,称谓也不相同,诸如列城、方城、亭障、塞、堑洛、界壕、边墙等等,而实质上都是指长城。

春秋战国时代最先修长城的楚国,其所修的长城有列城、方城之谓。《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下注:“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注·汝水》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而秦国所修长城为“塞”。据史书记载,秦国的西北部与匈奴接壤,匈奴奴隶主不时率兵南下,骚扰秦境,公元前324年,惠文王出兵“取陕”,“筑上郡塞”(《史记·张仪列传》)。无独有偶,赵国修的长城有时也称“塞”。另外,秦国还在陕西南部的华山和中部的黄龙山之间,修筑过一条人称“堑洛”的长城。“堑”就是掘的意思,即削掘洛河河岸,使之变成高崖以利防守。司马迁着《史记》时虽然使用了“长城”一词,但在当时,人们还是直呼长城为“塞”或“亭障”。

汉代主要是修筑了今甘肃西部至新疆境内的长城,可能是汉承秦制之故,也可能这段长城的某些段落修筑形式不同于其它长城之故,似乎此时也没有直呼“长城”,而把它叫作亭障、障塞、边塞、塞。“河西汉长城”是后来人们的称谓。另外,河西汉长城,自罗布泊以西,就只有烽火台而没有相连的墙体,所以,自新疆罗布泊至库尔勒这一段长城,又称为“列亭”。

在汉代所修的东段长城中,也有沿袭秦代称谓或别的名称的。例如《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史记·匈奴列传》中也有“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北魏时期,北魏政权为了保卫首都平城(今大同)的安全,在京城南部修筑了一条称为塞围的长城,这种围绕平城修筑的“塞围”,大抵相当于两汉的“亭障”,其建造方法可能较简单,但同属于长城的严密防御体系。

金代所修长城称界壕,也有称边堡的。

明代所修长城,有边墙之称谓。据《明宪宗实录》载:“自永乐中罢海运后,筑边墙于辽河之内” 。

综上所述,自从汉代司马迁所着《史记》一书中使用“长城”一词后,大部分朝代还是承认并沿用了这个名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知识长城简介,长城,希望对你有帮助!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