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目录,我们已经学完了前三个专题,今天将要开始学习第四个专题“向山那样思考”,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四个专题之间的联系?
生答。师结。
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86页,集体朗读一下第四个专题的学习提示。
生读。
师:此段文字同学切不可放过,这是本单元的内容提要。它主要讲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1)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同学们要知道美从现实存在状态上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2)美从审美范畴上来分,又可分为崇高与优美两类。即书上所描写的“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任何一种美的状态都可显现这两种审美范畴。(3)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又可出现自然美、人世美和历史美三个审美层次,一般地,我们会看到自然美;更高层次的,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最高层次的,能由此感悟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情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尔”,能洞察到普遍的社会人生规律、历史发展规律,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抒发的议论就有这种高度与深度。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方面的心得,并重点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因为同学们前一篇作文中,体现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生动的细节描写),去欣赏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简介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
师:关于郁达夫,老师还想给同学们补充几点:
(1)郁达夫是颇具浪漫特质的、很有才气的现代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可磨灭,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结尾是这样的:“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散文写得相当棒,以前高中语文教材选了他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美文。
(2)郁达夫婚姻并不幸福,我总觉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哀伤。
(3)郁达夫3岁丧父,2度丧子,在抗日战争胜利时长时间失踪,后被证实是日本宪兵秘密危害。对郁达夫的评价经过反复。郁达夫始终仰慕光明,但并没有勇气真正参加革命;他不断地追求,然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甚至颓唐。这正代表了那些要求进步但未能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弱点。他自己曾说:“我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作家。”
(4)郁达夫是浙江人,他写《江南的冬景》也是写故乡的熟悉的景物,前天老师布置大家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老师想将命题改为“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三、时代背景
师:本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1931年,他因受国民党通缉而躲避到故乡。1933年,浙江的山水有幸,迎来了真正能够读得懂她的郁达夫,为后人们留下了他和浙江山水的知音式的对话。他出游之前总是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在见到一个地方之前已经对这个地方的历史了解得相当清楚。
四、课堂自习,理清思路,赏析第一逻辑段
师:课前请同学们预习课文的,而且预习时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三读”“四书”之法,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理一下文章的思路,也就是课文可分成几段,为什么?
(学生课前没有预习,于是我决定“零起点教学”,请他们当堂预习,同时巡视,留心时间,看看他们阅读一遍文章,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自习,教师巡视。一般学生要8分钟,较慢的10分钟。
师: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生1:三段。
师:哪三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生:第一节为一段,第二节到第七节为一段,下面的为一段。
师:为什么呢?有不同看法吗?
生2:第一二两节为一段,最后一节为一段,中间为一段。
师:为什么呢?
生:第二节开头“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是与第一节对比的。
师:很好,你看书很仔细,注意观察“语标”,这是我们理清文章逻辑顺序的第一个重要法宝。同学们还要注意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一方面要向作者学习开篇和收尾的功夫,同时,要关注这两段中所包含的文章信息,看看它们能否独立成段,把这两段理清了,全文框架基本上就定下来了。第三个方面要注意题目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题目为中心线或中心词,寻找作者在文章中对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文章的一把解剖刀。
师:哪位同学的划分更合理呢?对于第一逻辑段的划分同学们有异议吗?
生齐答:没有。
师:好,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逻辑段,请同学们将其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力量。
生齐答课文。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一个逻辑段的段意。
生3:写江南的冬景。
师:第一节也是写江南的冬景吗?
生:写的是北国的冬景。
师:这样写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对比。
师:所以比较全面的概括应该是:通过和北国的冬景对比,突出江南的冬景之“可爱”。同学们要注意作者的写作,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他开篇不是单刀直入,而是荡开一笔,欲扬先抑,显得文笔多姿多彩,我们在高考作文最好不要这样,开篇点题,直来直去为好。但这是一种写作技巧,充满了言语智慧,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郁达夫在此里描述了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面,观察很细腻,也很有一番情致,而不是一味地空谈,这就是用形象说话,用细节表达,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注意体会。同学们能概括一个郁达夫开篇所描给的江南冬景图吗?
生4:曝背谈天图。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再用一些词语概括这幅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5:晴和温暖。
生6:便于沟通和交流。
生7:悠闲。
师:很好。请同学们将这些关键词记下来,课后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第一逻辑段的方法去自习下面的文段,看看作者描摹的是什么样的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特点,下堂课我们来交流。
下课。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讲解下文
师:上一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江南的冬景》第一逻辑段,我想请一位同学将老师上堂课的板书代我所劳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
生1板书。
师:第3小节有没有描摹江南冬景图,第4小节呢?这两节写的是什么?
师结:总写江南的冬景的特点——“明朗的情调”,这可看成是本文的“文眼”。作者所描摹出的每一幅冬景图都带有这个主色调。好,第二幅在哪儿?请同学们齐读第5、6两小节,思考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图,它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第5小节写得也很细致,“丰腴”一词把江南的地质人化了,芦花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会保持三个月以上,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该是多么幸福啊!鸟桕,草色都是一个绝妙的特写,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很有情趣。有这样的植物所点缀的江南的山野该是如何令人神往!所以第6小节紧接就写寒郊的散步了,这是一种享清福的“美学散步”。同学们能概括一下这段的段意吗?
生2:寒郊散步图。
师:有什么特点?
生:“丰腴”,“润泽”,充满“生气”。
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回答不出,师启发:铺垫。
师:还有几幅图,是哪几段?
生3:还有3幅图,依次是第7、8、9小节。
师:给第3幅图命一名字,叫什么图?有什么特点,表现手法与前二者有何不同?齐读第7小节思考。
生4:冬日农村图。
师:有什么特点?
生:“悠闲”,“迷人”。
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回答不出,师边读书边在黑板上画示范图,学生顿悟:逐步点染。
师:第4幅图叫什么图?有什么特点,表现手法与前者有何不同?
生:江南雪景图,美丽,引用。
师:第5幅图叫什么图?有什么特点,表现手法与前者有何不同?
生回答不出,在下面窃窃私语,觉得这一节似乎没有描摹什么图,师引导:这一节围绕什么写的?冬-旱冬。有什么特点呢?晴和,就叫“晴和旱冬图”吧。这一小节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特色?师引导:表面看起来像说明,可以说成“白描”,真切、自然,没有虚饰。
最后一节,是最后一段。这一个豹尾,而且充满感情,值得借鉴。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写作时间,这往往能透视出一些时代背景的信息。
二、当堂小结
重点提醒:(1)郁达夫借助他丰富的想象,在不经意的点染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2)郁达夫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三、当堂完成百字鉴赏文字
重点提醒:可以取这样一些题目,如《用笔摄影》《纸上的旅行》等,准确地概括与提炼自己对郁达夫散文阅读的最深刻的感受。
四、课后完成一篇作文,选取故乡的景物加以描写,借鉴《赤壁赋》《江南的冬景》等妙文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