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在一个沉闷的下午到了道森。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数不清的狗。巴克有时也碰到几条南方狗,可大多数还是野狼似的赫斯基狗。每天夜里,在九点、十二点和三点钟的时候,他们都定时唱起一首夜曲,一种神秘、怪异的吟唱,巴克愉快地加入了这种合唱……当北极光在冷冷的夜空里闪烁,群星在寒冷中跳跃,白雪皑皑的大地冻麻了神经,这首赫斯基之歌可以算作生命的抗争,只不过它压低了调子,加上了如泣如诉的拖腔,因此更像是生命的诉状,是生存痛苦的表白。这种痛苦把巴克搅得心神不定……
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荒野的呼唤》中的一段。文中提到的道森,是加拿大育空地区的一座小城。一百年前,道森是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一带重要的驿站。淘金潮裹挟着各色各样的人流过道森,他们来了,又去了。道森收留过他们,又遗忘了他们──只有一个人例外。1897年的秋天,一位21岁的美国青年也曾在道森街头徘徊。他的黄金梦最终破灭了,可是,道森在众多的得意者和失意者之中,独独记住了他。
1997年9月中旬,就在读者看到这本小说时,道森小城热闹非凡,国际杰克·伦敦节正在这里举行。作家和游客从北美和世界各地赶来,凭吊杰克·伦敦,重温他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1876—1916)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家,在美国作家里,要论作品在国外被翻译的数量和读者的广泛,几乎无人可以和他相比。如今,杰克·伦敦作品的版本不计其数,有些作品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杰克·伦敦一生多姿多彩,而且不甘平淡,常有惊世骇俗之举,因此,他到底是人以文名,还是文以人名,有时不易看得清楚;衡量杰克·伦敦的那根准绳时松时紧,或者此松彼紧,也就不足为奇了。
杰克·伦敦幼时贫困,历尽下层生活的艰辛。他执着社会主义理想,写过大量观点鲜明的政论文章,他还顶住编辑的压力,经常在他的小说中插入社会批评的内容,有人称之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在麦卡锡时代冷战思维盛行的背景下,对杰克·伦敦作品的评价一度成为文学批评界区分左派和右派的标准之一。直至今日,美国主流文学批评界对杰克·伦敦的评价仍显得偏低。例如,《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中杰克·伦敦条目下只有这寥寥数行:
杰克·伦敦,美国作家,生于旧金山。曾为水手、克朗代克的淘金者,战地记者。作品兼有浪漫和现实特色,常有残忍场面。最流行的作品有《荒野的呼唤》等。伦敦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许多小册子和一些小说(例如《铁蹄》)中表达了他的观点。晚年受酗酒和财务问题困扰,40岁自杀。
这样的描述同我们心目中的杰克·伦敦自然相去甚远。我们不必因此而低估杰克·伦敦的成就,也无须把杰克·伦敦及其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杰克·伦敦并非清教徒式的革命家。就个人生活而言,杰克·伦敦可以和马克·吐温相提并论,在美国作家中最具浪漫色彩。杰克·伦敦豪放不羁的生活是当时媒体的热门题材,也引起过不少人的非议。他用27个月的时间自驾帆船游历南太平洋,两次出任战地记者。1913年,他花费八万美元建造的“千年豪宅”──“狼舍”在落成前夜付之一炬。直到今日,“狼舍”的断壁残垣依旧耸立在原野上,成为杰克·伦敦多彩人生的注脚。杰克·伦敦非常懂得利用媒介推销他自塑的“穷小子发达”的形象,在那个时代,这种形象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世纪之交发表在波士顿《大西洋月刊》的小说《北方的奥德赛》是杰克·伦敦的成名作,从此他摆脱了作为个人奋斗原动力的贫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里,杰克·伦敦在尽情享受生活的同时,居然还能文思泉涌,写出一部又一部出色的或者不那么出色的作品来。在1900年到1916年间,杰克·伦敦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和非文学类的著作。杰克·伦敦的小说多以三个地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这就是加拿大的育空,美国加州和南太平洋地区;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以上个世纪末北美淘金潮为背景的小说,如《荒野的呼唤》,短篇小说《热爱生命》等。这些作品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涉及了生与死的根本问题,描写人们为维护尊严和荣誉的生存之争。包容这些理念的故事引人入胜,处处流露出杰克·伦敦自己第一手的生活体验,很容易引起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背景读者的共鸣。
百年一瞬。如今,加拿大小城道森的居民已经摆脱了当年淘金潮的喧嚣,心境坦然地迎接凭吊杰克·伦敦的文人墨客。百年的风风雨雨,荡涤了多少有价的金尘,却留下了无价的文学瑰宝,这足以告慰杰克·伦敦的在天之灵了。百年的风风雨雨,也一点点洗掉了因时因地强加给他的油彩,留下一个更真实的杰克·伦敦,任凭我们自己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