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生:(学生上去示范,学生大笑。)
师:小男孩为什么吃惊呢?
生:羡慕保罗。
生:他没想到他的哥哥会送这么贵重的礼物给他。
师:谁来读读小男孩的话?
(学生自由练读。)
生:(读时强调“这车”。)
生:(读时强调“哥哥”。)
生:(读时强调“送给”。)
师:他们谁表达得正确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
生:他希望他能有这样一个好哥哥。
生:他希望他也有一部这样的好车。
师:也就是说他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是吗?
生:是的。
师:你们和保罗的猜想一样,真是一群小保罗。小男孩的希望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读读小男孩的话。
生:(自由读。)
师: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呢?
生:小男孩是想,像保罗的哥哥一样送一辆车给他的弟弟。
生:小男孩想的是奉献,是“给予”,而我们猜想的是“获得”,是“拿来。”
师:说的真好。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生:我会很佩服他。
生:我会十分惊讶,他的想法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生:我会立刻拥抱他,把他抱上车。
师:你们的想法和做法都合情合理,保罗也是一样。我们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
……
【评点】
“以读为经”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么指导读,学生应该怎么读,读出什么味道,读到什么程度,有时还是一个认识的盲点。我们应该循着“读熟──读懂──读好”的思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训练的过程,在这样的读中,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有对关键词语的咀嚼。这样的读,是有成效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