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第一眼和几个最后一眼回首早年难忘的辗转岁月
1966年8月24日,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老舍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尽!文化界把老舍之死与屈原投江相提并论,认为是“文革”历史上最具英雄主义气概的抗争行为之一。
父亲的死给舒乙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他在回忆的文章中写道:“那一夜,我不知道在椅子上坐了多久,天早就黑了,周围是漆黑一团。公园里没有路灯,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整个公园里,大概就剩我们父子二人,一死一活。天下起雨来,是蒙蒙细雨,我没动。时间长了,顺着我的脸流下来的是雨水,是泪水,我分不清。我爱这雨,它使我不必掩盖我的泪。我爱这雨,它能陪着我哭,我只是感到有点冷。……我摸了父亲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回报给他。”
或许在那个时候,舒乙想起了父亲留给他的第一印象。“我童年时代的记忆中第一次真正出现父亲,是在我两岁的时候……不过,说起来有点泄气,这次记忆中的父亲正在撒尿。母亲带我到便所去撒尿,尿不出,父亲走了进来,做示范,母亲说:‘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看,你们俩一样!’于是,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而且明白了,我和他一样。”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就是舍我的意思。”舒乙说,老舍先生把“舍我”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并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了一辈子。老舍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第一人,直至1978年6月3日才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两个月后,邓小平同志曾在胡絜青的上书中批示:“对老舍这样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人,应当珍视,由统战部或北京市委作出结论均可,不可拖延”,为沉冤九泉的“人民艺术家”彻底平反一锤定音。
1935年,舒乙出生于山东青岛,那时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为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舒乙出生之后的第二年暑假,老舍辞去了山东大学的教职,开始了他自由的作家生涯。家里就是父亲的工作和写作环境,父亲进入工作状态后,特别严肃。老舍要求在他写东西的时候,家里要非常安静。舒乙从小遵守着规矩,只要爸爸在写作,他就不出声。
说到“舒乙”这个名字的来由,他笑了笑:“有来由,来自3个方面。我的姐姐生在济南,叫舒济,但上学时才发觉这个繁体的‘济’字太难写。这时,父母特别后悔。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就决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到了我这儿,就极左一下,一笔。‘乙’,有第二的意思,我是老二嘛,甲乙,对吧?还有一个缘由,我出生的那一年,乙亥年,属猪的。我这个名字很少重名,到现在还没碰到第二个跟我一个样的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彻底改变了老舍之前的平静生活,他离开家人,从济南只身去到武汉和重庆。那时,舒乙刚刚两岁多。“我们呢,因为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