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立意和选材
[导学新概念]
立意和选材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古人早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文章的统帅。在军队中,统帅往往是制定决策、调遣军队、威慑敌军的核心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就会变成乌合之众;没有立意,文章的材料就成了“无帅之兵”的“乌合之众”。所以,材料要受立意的指导和制约。但确立文章的意,又是在搜集、摄取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认识材料所蕴涵的意义,并和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相化合而产生的评价、观点、情趣等。意也就是全部事实材料所蕴涵的意义的集中概括。因此,立意一确定,又会对材料起到统帅作用。一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如何组织,如何表现,都要根据表达意的需要来进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就是了解立意和选材的要求,并指导学生能在写作实践中处理好立意和选材的关系。
[资料显示屏]
“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杜樊川《答庄充书》
“儋州虽百家聚州,人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为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笋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文字之要也。”
——苏轼《韵语阳秋》
“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袁枚《续诗品》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1.导语设计:有一篇题为《O》的小小说,说某电视台准备搞一个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先到一个局机关,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儿,问大家这是什么。干部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最后局长说:“对不起,事先未打招呼,不便回答。”摄制组来到大学中文系教室,主持人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儿,大学生们哄堂大笑,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太瞧不起人了。摄制组来到初中一个班里,一个学生说:“零。”另一个说:“欧。”摄制组到了小学一年级,孩子们抢着回答:“是个月亮。”“是个鸡蛋。”“是个乒乓球。”……到此,智力测验圆满结束。小说的结尾作者写了这样一笔:电视台仍然播放这场智力测验,题目是——“人们的想象力是怎么丧失的?”结尾这一笔,将四个材料集合在一起,赋之以神,注之以魂,使文章立意高远,发人深思。我们常常习惯把立意单纯地理解为中心思想、中心论点,这有点狭隘。犹如火不能代表光的全部一样,中心思想也不能代表意的全部。立意的“意”,可以是某个闪烁的“意念”,也可以是某个游动的“意趣”,还可以是一种“情绪”,一种“美感”。总之,意即文章的意蕴,文章的精神内核。从这个角度讲,立意也就是寻找、发掘和确立文章的精神内核。
2.个性教法展示:立意要求新颖,但这种新不是故做高超深奥,不是刻意追求与众不同。恰恰相反,它是出自平凡,而显出非凡的思想。它要求作者具有明澈、犀利的眼光,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理解和感受罢了。立意要高远,即它所开掘的不再是特定时代具体的、个别的一事一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又超越时代的局限,揭示出蕴于生活与事物中的长久不变甚至是亘古永恒的共同本质。这取决于作者个人的胸怀、情操、学识、理论等多方面的素质。
①一字立骨法:作为一种立意的方法,它常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作绾毂,然后敷辞以为辐辏。由于这个字或词属于全文立意所在,自然能严密文章的结构。所以,“一字立骨”其实指的是经过高度浓缩的主旨线索,与传统的诗眼、文眼相近似。如古人所说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说的就是写文章应当先立纲领,并以之作为统帅全文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一文,共五段。首段叙述作者以“愚”获罪,谪于潇水,为爱此溪,遂家于斯,鉴于这条溪的溪名定不下来,干脆改称之为“愚溪”;二段交代愚溪周围的环境,旁有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等等,原来都是“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三段说明此溪水位甚低,无法灌田,又不利航行,它的“无以利世”是与我一样的,所以称其为“愚”也不算辱没它;四段议论自己生于“有道”之时却违背道理,不通世事,真是没有比自己更“愚”的了,因而这条愚溪“予得专而名焉”;末段慨叹愚溪固然“莫利于世”,然“清澈如镜”“善鉴万类”,自己虽亦“不合于俗”,却胸有万象,无所顾忌,且能以吟咏自娱,于是“以愚辞歌愚溪”,独乐而不求人知了。此文以“愚”字贯穿全篇,先自嘲,继解嘲,最后以且嘲且慰作结,所嘲所慰都不离一个“愚”字,突出了“愚”者乐“愚”、不改其志的立意,给读者以相当深刻的印象。
②画龙点睛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龙,不点睛,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未点睛者见在。”后世即以结撰文章于关键处以一两句警句点明主旨归为“画龙点睛”。无睛之龙神韵全无,一为点睛,就通体飞动。为文一有此点睛之笔,就能振起全文意脉,如异峰突起,精警陡现,从而深深打动读者,使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画龙点睛着眼于文章的整体,落笔在行文的结穴之处。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极写秦始皇营建的阿房宫崇伟壮丽,宫内全是六国的财宝和美女,至最终化为焦土后,作者继之以点睛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点,使全文的主旨脱颖而出,且立意高远。杜牧从阿房宫的兴废,看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指出六国及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爱恤老百姓;社稷国家,当以民为本。文章表面上是写秦始皇,其实是讽刺当时的唐敬宗大修宫室,指出后人哀秦而不知鉴,必当重蹈秦亡的覆辙。作者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炼出这一立意,不仅在当时君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制度下,诚属难能可贵,就算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这就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因而显得立意高远。
3.创新聚焦
①一字立骨法的训练:一字立骨的“字”不是指文章中的某些警句,而是指凝结着文章立意的关键性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它是全文的精粹,主旨的浓缩;又是文章结构的聚点,全文环之而开合变化,因之而一动万随。因此,这个词或这个字就成了文章中的纲,举纲而目张,以简而驭繁。设置这样“立骨”的字词,需要把凝结着立意的字词安排在最关键的层次。因为一篇文章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在其纵横交织的结构中必然有各种力量交叉的中心环节,这就是力点,也是一字立骨的设立之处。并使这个相努或相近的字词反复出现,形成“意”脉,不必处处求显,但要能“东云出鳞,西云露爪”,使人反复揣摩。一般情况下,一字立骨法是用于文章的,尤其叙事性文章中要在较长的情第链中设置并确定一些关节之处,使立意明而意脉通。但诗词中也经常可以见到一字立骨的章法。
[借鉴实例]
《窦娥冤》(第三折)的立意结构图示
一、绑赴刑场,指斥天地:因冤而怨。
二、绕行后街,婆媳诀别:因冤而悲。
三、无辜被杀,指天发誓:因冤而恨。
本文立意凝聚在一个“冤”字上,写窦娥如何冤,写她如何申述自己的冤。在行文中作者还突出写了窦娥的善良、贤惠,这样就愈使观众感到她的冤深似海。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以“空”立意。首联突出了“楼空”,仙人乘鹤抵此楼后又飘然而去,此地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楼阁。颔联突出了“天空”,人去楼空,且一去不返,空旷的天际,只见白云片片飞,不见仙人乘鹤来。颈联突出了“洲空”,即使风和日丽,鹦鹉洲上也是弥漫着萋萋芳草,一片寂寥。尾联突出了“家空”,诗人自己漂流他乡,久久不归,家空无主。茫茫江面,蒙蒙烟雾,更增添了绵绵愁思。全诗紧扣“空”字,意脉清晰,表达了诗人一种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课外练笔]
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析》为题,扣准题目中关键字“靠”,用一字立骨法写一篇文章。论述要侧重后半句“出门靠朋友”。
②画龙点睛法的训练:这种方法,常常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一笔刹住,卒章显志,醒明立意。有时候是用作者的议论点化哲理。如《过秦论》《六国论》等文章的结尾处,都用了作者的议论而点睛,而且全篇因之生色。另外就是文章的结尾借隐喻来暗示哲理。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这样写道:“希望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犁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此,点化奇妙,比喻已不只是作“设色上彩”之用,而是蕴涵深远的含义、深刻的哲理。所以,结尾点睛要负托全文,还要使文章本身包含的思想内容更上一层楼,更具艺术魅力,促使读者去思索文章深远的意旨,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借鉴实例]
火 光
柯瓦连科[俄]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糊糊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了!”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紧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这篇短文写的是一次极其普通、极其平常、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夜航经历,然而作者用了画龙点睛的方法,赋予了文章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紧划桨……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黑暗在激流中航行,经常在困境中看到“一星火光蓦地一闪”,重新燃起希望,于是坚持努力,终于达到理想的彼岸。
[课外练笔]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选出最佳的立意角度,用画龙点睛的方法写一篇文章。
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十分紧张,她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在专业上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歌舞团不得不决定调她到文化馆工作,用团长的话说是专业退休。这位演员作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设计B
1.导语设计:有一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做基础,再好的立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选取材料的前提是占有材料,用鲁迅的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茅盾也说过,占有材料应当像“奸商”一样,只要风闻哪儿有门路、有货,就闻“风”而动,百般钻营,贪多务得,货不到手死不休。而选取材料时,“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地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了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你看,搜集材料时要像“奸商”,贪得无厌;选用时却又要像“税吏”,百般挑剔。占有了那么多的材料而没用到文章里去,是不是就白搜集了呢?不是的。它们作为文章的底力,在背后支撑着文章。这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总是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浑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如果一位作家省略的某一部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就有破绽了。”
2.个性教法展示:西方人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人世到处皆有文章,所以文章的选材有着广阔的天地。小到一花一叶,大到宇宙万物;近在即时即地,远到万载千秋,写文章不存在没有材料的问题,只要作者有一双“慧眼”,有一颗能感悟的心,就可能在这一方自由的土地上纵横驰骋。
①选材要真实:1998年的高考作文是《战胜脆弱》,但未能战胜虚假,许多考生在文章中开了自己和父母的玩笑。安徽一位书法很好的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战胜脆弱,学会用脚写字,用脚答卷。而省招办表示:今年没有用脚答卷的学生。虚假的材料对文章可谓“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所以,写文章在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之后,关键是要鉴别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把虚假的材料剔除,将真实的材料留下。所以,选材的第一要素应当是真实。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选用了一些真实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亲情:“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亲喂养儿女,实乃平而又平之事,但一经作者点化,就在真实中寓深情,平易中见精神——母爱的纯洁、伟大就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谁都会为慈母之心动情。文章写了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在在的感情,朴实、精细的描写给人可触、可信的真感与实感。
②选材要新颖:如果你读一篇父母送孩子上火车的文章,读到了父母如何艰难地为孩子买橘子或是买苹果或是买鸡蛋的细节,你一定会想起这是对朱自清《背影》的拙劣模仿,《背影》曾让你感动不已,这篇文章却只能让你摇头一笑。因为这种从思想到情感完全模仿别人的文章已经违背了选材的基本原则。新颖的材料有利于表达自己独有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文章带上自己的烙印。新颖的材料最大的优点在于引人入胜,使读者愿意读下去,愿意去体验作者的心境和意图。在一大堆可选择的材料中,成功地挑选出最具个性、最与众不同而又含义最深刻、最打动人心的材料,这篇散文便已成功了一半。姜得明的《课堂上的“爱情”》就用了一则新颖独特的材料: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同学们抄了韦庄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首描写少女对爱情的执著的词被黄老师作了有趣而合理的演绎——“春日游”指同学们开学,进入了高中班。“杏花吹满头”指高中的各门新课程像杏花一样吹落到大家头上;大家〖JP2〗应当如韦庄笔下的少女一样,确定自己的志趣后就要苦苦追求。黄老师的这种鼓励本身就是新颖而富有感召力的;而作者把这则新颖的材料再现于文章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创新聚焦
①选材真实的训练:与真实紧密相连的是具体。一般说来,材料越具体就越容易反映真实,材料具体了,文章的情趣、理趣、智趣就越容易体现出来。切实具体的材料包括作者对人、事、物、景的具体描写,特别是在个别要害之处的精雕细刻,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生动性、事例的可信性、情感的真挚性。
[借鉴实例]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对这种如此真实的“目不忍睹”的“惨象”的精细描写,增加了全文的力度,反映出了这种有如新闻报道似的真实材料的巨大感染力:揭示段祺瑞政府的凶残,歌颂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还有比这血淋淋的真实场面更振聋发聩、更令人悲愤的材料吗?
[课外练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是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销售量榜首。
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紧扣三则材料提供的情况,联系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例,写一篇文章,对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选材新颖的训练:能否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善于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有的时候材料是自然而然地摆在你面前的,如你刚刚亲身经历了一件别人难以经历的事情并且在心灵上有所感触,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抓住这则材料这种感触,及时将它付诸笔端。做个有心人,新颖的材料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的心中。
[借鉴实例]
无奈的“马路经济” 彭东生
复旦大学入学新生丁玮的父亲因筹不到儿子的学费而“引咎”自杀。其实该文主人公刚下岗的时候也曾有那么一段“好景”,那就是在“市场”里摆一个早点摊,卖八毛钱一碗的“糊辣汤”,“这是他们最闲适的时光……”“可惜好景不长。市里规范市容市貌,取缔所有路边市场和零散小摊档,丁家的‘好日子’服从了大局,重新回到了贫困。”
我们时常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整顿市容的场面。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城管人员在近郊街上对路边洗车人进行突袭的镜头。执法人员严厉执法,把洗车人抓回,洗车者躲闪着镁光,喘息,无奈。看到这里,我的心里涌上一阵酸楚。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因“减员增效”、破产兼并而失去谋生手段的编余人员或者失业工人,以及为生计到城里来“淘金”的农民。这许许多多像丁玮父母一样的普通百姓在那里默默承受着现代化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大家不应该忘记,不应该草率看待在繁华都市霓虹灯背后的这一人群……
这篇文章的作者敏锐地看到了当前城市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问题,抓住了刚刚发生的丁玮父亲因筹不到儿子学费而自杀的事情,在忧虑中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材料。希望社会在考虑“都市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一下城市贫困一族的问题。
[课外练笔]
以《润物细无声——记××老师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名句。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这里是要求通过“二三事”,来比喻教师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染,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
要注意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选材,要脱掉“旧材料,老面孔”的窠臼,选择能使人耳目一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