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是仅次于作文的重头戏,占30分之多。考查形式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述两种。客观选择一般是考查科学类说明文的阅读,占12分,放在第Ⅰ卷;主观表述,一般是考查社科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占18分,放在第Ⅱ卷。可见,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又是重中之重,不可忽视。那么,如何解答主观表述题呢?语文界不少大方之家对此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想就考生实际考试运作中的思路及技巧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认真阅读文章,注意语言标志
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不妨给它们打上着重号),这些语言标志是:
词语方面,关联词语诸如“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借助这些关联词语,可以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副词有“同时”“另外”“还”“也”,这些词表示不能只限于前面或后面的意思,要追溯下文或上文的意思,“更”则表示意思的进一层;表示顺序的词语有“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这些词语往往是列举理由或事实的;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这些词的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概括性的词语
“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
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开头句,各段的首括句,篇末(或段末)的总结句,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
另外还有标点符号,分号——表示前后是并列关系(意思相对或相反),冒号——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破折号——带有解释的作用。
二、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
读好了文章,就要努力从整体上把握它,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这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进行。
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
议论文,就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用什么方法论证的,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小说则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在完成整体把握后,不妨先做一下最后一道有关理解赏析的选择题。
三、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
审清题目要求,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不妨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
找准答案的相关信息,这一点很关键,找错了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般地说,答案的相关信息就要从该题提到的词或句所在段落的上下句或上下文去找,要注意段落的首句和末句,过渡句,总结句,甚至文章的标题。
四、分析比较信息,筛选概括内容
找到答案的相关信息后,就要依据题目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和概括。这是整个阅读过程最后形成答案的阶段。
分析。一般有指代分析、词义分析和句意分析。试题中常有对“此”“这”“它”“这样”等指代内容的考查。这些指代的内容多数应从这个指示代词所在的上文寻找答案,例如1997年高考第26题“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个答案就要通过对“两重桎梏”所在的第5段及上一段的分析来解决。从下文寻找答案的,指示代词后面往往有冒号,如“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这个“这样”指代的内容就必须从下文寻找。答案确定后,最好还要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而词义分析,则要结合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句子所在的语境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词典所解释的意思(即固有含义)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而试题往往是要你解释出跟词典里不同的含义。例如1997年高考第24题,要求指出标出序号的三处“内容”所指是否相同。研究一下这三处“内容”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就可以发现第一处“内容”指的是各种体裁类型,第二处是用的“内容”的词典义,第三处则是指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再如2001年高考第21题“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开门”和“关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文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找出相关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和概括。文中与这两个词语相关的句子很多,其中最集中的要数第六自然段。相比较而言,“关门”含义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开门”的意思则必须通过对几个相关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来:“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新的开始。
说到句意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该句所在的上文乃至全文去理解。例如2001年高考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一起放牧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的。”这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末句及第七、第八段的起始句。以第一句为例,它处在段末,一般说来段末的句子往往要对上文进行归结总结,而该段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门之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等内容。这些都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放牧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那人呢?很显然,“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总之,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看准该句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因果、转折等。再次,要从理解修辞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含义。有时,句子的含义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还必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
比较。这一点做选择题很重要。要仔细区分原文和题干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看看是否偷换、混淆了概念,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是否以偏概全,是否张冠李戴,是否因果颠倒,是否无中生有,等等。要在词语的区别上下功夫,要细心,力戒粗糙。例如2003年高考第22题选出对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答案是A、C,B、D、E是不正确的。以B项为例,原文讲“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意思是说,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些“童年的烙印”的作用,它紧随自己并影响自己一生。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说它决定自己一生的的方向。决定自己一生方向的,还有童年以后“千磨百折的摸索”,而题干说成“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显然夸大了它的作用。
筛选和概括。这是形成答案的最后工序。找到了答案的相关信息,有时这个信息可以原封不动地抄录下来作为答案,但这种考查属于低层次的,更多的需要你根据题目的要求,对信息进行提取和整合。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1、抓主干去冗余。指的是删去一切重复多余的描写、修饰和过渡成分,而把主要信息衔接起来。例如2003年高考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形有几种?请概括说明。”答案的相关信息是:“……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其中加点的就是主要信息,我们把它们衔接起来就成了答案:“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2、摘取词语组合。例如2003年高考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该题答案在文中的相关信息,很显然就是“童年的烙印”这个词语所在的第2自然段的三、四、五、六句:“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揣摩题目的要求,该题的答案必须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因此其中加点的词便是关键词。我们把这些词连缀起来(有的要删去重复的),便成了不超过规定字数的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或乡邻的音容笑貌)”。
3、合并同类项。就是将和答案相关的几个句子中重复相同的成分合并在一起“公用”。例如1999年高考第21题第2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和答案相关的原文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三句话中“创造”是相同的,我们让它公用,就变成一句话且符合字数要求的答案:“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五、全面掌握信息,注意答题技巧。
解答主观表述题,有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写作年代。这些知识有时会在副标题或文后的注释中体现出来,要求考生留心。例如1991年高考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原文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但只要留心一下文后提供的注释信息,答案就会很快得出:“因为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注意答题技巧。一是注意表述规范,一般情况下答案只需一两句话,这一两句话常用句式有:①回答段意、文意的:“本段(或本文)描写了……景象(或刻画了……形象,或阐述了……观点)表达了……思想感情。”②回答表达技巧所起的作用:“文中用……衬托……使……表现更强烈”,或“文中用……比喻……形象表现了……”或“文中把……与……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或“文中用了四个排比句强调了……”,等等。二是注意答题角度。比如,题目提问句或段的作用,一般要从表情达意(即和主旨关系)和结构这两方面来考虑。三是注意分值设计。阅读题的每一分都有明确的指向,因此根据分值能大致确定要点的多少(一般每2分为一个要点)。要点多时应“分条书写”。四是适当控制字数。在答案确知的情况下点到为止,无需过分的修饰;当答案不太确知时,则可列举较多的可能性,尽量答全一点,答多一点,但也要注意句子简洁连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