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如果只重视文言字词句而弱化理解课文内容,忽视篇章结构,必将导致知识点零散,难成体系,进而使学生记忆不深。文言文教学只有把文言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文言文在人文方面的教育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言文教学中该怎样处理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文言知识两方面的关系呢?
一、诵读结合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的有效途径。对于文言文来讲,文言虚词和句式往往会直接表现文章的语气和作者的情绪、情趣,而文章的句读则简直就是作者的情感节奏。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不仅是正音识字的过程,也是解词悟意、揣摩思考的过程。文言文教学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之精练、意境之优美、内涵之丰富。因为,通过诵读和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也就掌握了。此外,诵读的文言文越多,就越能触类旁通。当然,诵读时最好能做到整体吞咽,全文背诵,延时咀嚼。这样,才能不断回味,常读常新,进而更好地把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文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关键词句法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一旦学会抓关键词句就会脑中有纲,心中有句,做到文不离言,言中有文。例如,《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通过两个判断句提出的;教学《劝学》,引导学生明确《劝学》的总论点后,就应及时分析“可以”及“已”的含义;《五人墓碑记》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话是“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正确理解关键词“以”的含义(表示行为和目的的连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结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可以做这样一些处理:(1)结合表修饰关系的“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散步时是缓缓的?为什么作者游赏时是漫无目的的”,并由此引导学生开展对课文内容的挖掘;(2)结合表顺承关系的“而”——“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并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内容的分析;(3)结合表转折关系的“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和“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分析作者寄情于山水和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三、直译回译法
直译的基本要求是如实地表达文章的本意,即要做到不误解、不遗漏、不滥增,以及语句的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所谓“回译”,就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后再把现代文译回文言文。这是一种双向可逆的学习过程。具体做法是,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后再将译出的现代文复原成文言文,然后再把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或结构译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或结构。这样做,虽然从文言文而现代文,又从现代文而文言文,看上去好像是费了很多时间,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互译中,将文言文当成现代文分析,将现代文当成文言文理解,进而将相应的内容都烂熟于心。
总而言之,学习文言文既要重视“言”,又要加强“文”。因为,“文”是兴趣的前提,“言”是理解的工具。所以,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文带言,以言促文”,二者千万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