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1:《太阳》

生2:《赵州桥》

生3:《自然之道》

生4:《月球之谜》

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

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对,这就是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内容)

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生:读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

生:四人结组、读文、填表。

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

生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

师: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生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读出来。

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你们还了解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6: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

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6: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生1: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生:都举起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科学家。

师:怎么发现的?

生1:通过实验。

生2: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1: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

师:谁再读?

生2:读这句话.

师: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生2 、生3: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开始!(师边提问边画括号)

师: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 )?

生:荧光屏。

师: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 )?

生:天线。

师: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 )?

生:无线电波。

师: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 )?

生:雷达。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谁上来填一填?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

生1、生2填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师放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生1: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

师:你很有勇气!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1: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你很体贴。

生2: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3: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师: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

生4: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师:谁来帮帮他?

生: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读出来。

生1:再读体会。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2: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体会。

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

生3:读句子体会。

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

生4:读这句话。

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

生5:再读句子体会。

师:你又体会出什么?

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师:说明什么?

生5:这些词很重要。

生6: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6:准确、科学。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谁再来读一读?大家体会。

生7: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正是它的这种能在夜间飞行的本领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才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和无数次的研究,才揭开了它探路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

课下,就请你们在资料袋中发现"蛙眼和电子蛙眼"的奥秘,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与说明语言,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蛙眼和电子蛙眼》。下课!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