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i]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共同提高。在这我主要谈朗读的功能、朗读的要求和朗读的原则这三方面的浅薄看法。
关键词:朗读功能要求原则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七)朗读可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九寨沟》《桂林山水》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一、朗读的要求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
我范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根据文章语言精美和树海四季的不同颜色,主要抓住了“美丽”这一全篇的主线。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语言文字精美、朴实的特点,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
春、夏、秋、冬四季树海的特点,要用不同的语调来展示,但没有什么跌宕起伏。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要语调明朗,富有朝气。夏天,树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要语势热烈,修饰语重音鲜明,语速较快。
秋天,虽说黄叶片片,红叶满枝头,但它正是向人们献宝的季节。开始读时,语调稍为平缓,但读到献宝处,又渐趋明朗,赞美丰收。
天,气氛、色彩比较冷清,风雪交加,应以徐缓的语速,较深沉的语调,一字一句清楚地读出东北冬天那大风雪的情景。
最后一句很重要,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小兴安岭的富、美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到:啊!祖国的山多美呀!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ii]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该掌握并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在学习完全篇课文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三、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迈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草原》一课,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重现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四、要加强朗读的训练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2、制定朗读计划。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各具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3、课外阅读博采众长。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想阅读。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三要教给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等,促使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
五、朗读的原则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
总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