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苏教版)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苏教版)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劝 学》

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镂 lòu 骐骥 jì

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輮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 天赋,资质。

活用情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对, 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师 说》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句读之不知 : 同 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况: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无 无贵无贱:无论 圣人无常师:没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被动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赤壁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领域也有很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赋 :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窈窕(yǎo)(tiǎo) 棹(zhào) 扣舷(xián) 袅袅(niǎo)酾(shī)酒 横槊(shuò) 匏(páo)尊 相与枕藉(jiè) 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 蜉蝣(fú)(yóu)

通假字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山川相缪 :通“缭” 连结,盘绕。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5)乌鹊南飞(名作状)

一词多义: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属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之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的) 纵一苇之所如 (往)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

倚歌而和之(代词,歌) 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译: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提倡“古文”创作。其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个人情怀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衽(rèn)席 攒蹙累积(cuán)(cù) 斫榛莽(zhuó) 箕踞而遨(jī)(jù) 引觞(shāng)满酌三、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四、一词多义

异 A 始指异之 (以---为异,称奇)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为 A 余自为僇人 (成为) B 故为之文以志为(写)

而 A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被动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译: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

《晚游六桥待月记》《湖心亭看雪》

一、翻译句子(注意要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1、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判断句,标志词“为”)

译:一天最美的景观,是早上的烟云,是傍晚的山雾。

2、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被动句标志词“为、、、所”)

译:我此时被桃花迷恋,竟然不忍心离开湖边。

3、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多于”)

译: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绔的游客之多,比堤畔的草多,真是艳丽盛美极了。

4、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艳。

译:湖光点染翠绿之工巧,山岚点燃颜色之精妙,都在朝日刚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5、此乐留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这乐趣留给山上的僧人享用,怎么向平俗的人说呢?

6、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7、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8、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文学常识填空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 汉武帝 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 本纪 、10 表 8 书 30 世家 70 列传 全书共 130 篇。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1362年历史,花19年编撰而成,作者 司马光认为此书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3、袁宏道,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晚游六桥待月记》。本文写六桥朝烟、夕岚之美,为待月作层层的心理铺垫。

4、张岱,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清之际文学家,散文《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本文运用白描的写景方法,景淡情脱俗。

《六国论》 苏洵

一、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

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

古:智慧力量今:智商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人皆得以隶使之(2)形容词用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名词作动词:以地事秦义不赂秦 (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4.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举(之)以予人

4.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

七、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餍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倘

八、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九.文学文化常识

苏询,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嘉祐集传世

《阿房宫赋》

一、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齐楚之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奏乐)

3、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火把) 6、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像人腰)

(三)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二)疑问句:谁得而族灭也?

(三)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五.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

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六..文学文化常识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樊川文集行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一.重点词

1.卷起千堆雪。浪花 2.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卓越不凡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杰出的,优秀的

4.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名作状像灰,烟一样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引用典故在词中对抒写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所起的作用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当世没有英雄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

斜阳草树: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元嘉草草: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情,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

四十三年:岁月已逝,局势仍和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一样,山河破碎。

佛狸祠下:用人们祭祀异族君主,写出人们精神麻木,

凭谁问: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也表示出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

《田单列传》

一、 解释加点字意义(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古今异义)

城之不拔(被攻取) 引兵( 率领 ) 入临葘听政( 处理政事 ) 光明炫耀(闪动的样子)

傅铁笼(裹住) 僇先人(侮辱) 乘城(登 ) 夷灭( 铲平 ) 如其言(按照)

争涂(同途,路) 距燕军(同拒,抵抗) 畔燕而归(同叛,背叛) 因反走(同返,返身)降齐城( 使投降 ) 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 ) 师事之( 像对待军师一样 )

追亡逐北(逃亡的人,败逃的军队) 不见知( 被) 为燕所虏(被) 为军师(动词,做)

为寒心(介词,因为) 为绛缯衣(动词,做 ) 因归赵(于是,就) 因衔枚(介词,趁机 )以即墨距燕( 介词,用 ) 以待其事(连词,来 ) 以铁笼故(介词,因为 )

束兵刃于角(在) 迎襄王于莒(到)

《肥水之战》

安夷然(安然无事的样子) 处分已定(部署) 庙堂之量(朝廷,借代宰相) 少年拒之(年轻人)夺气(丧失) 白秦王坚曰(告诉) 执平虏将军(逮捕,捉拿) 麾兵使却(指挥,退却)断其归津(渡口) 固却(推辞) 摄书(收取) 蹈藉(践踏) 户限(门槛) 克之(攻下) 蔑不胜兮(无,没有) 趣洛涧(同趋,迅速前往) 帅众五万(同率,率领)

逼肥水而陈(同阵,列阵) 以待之(连词,来) 顺流而下(表修饰) 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率领) 我以铁骑蹙而杀之(率领) 欲不战以老秦师(连词,来) 栅淮以遏东兵(动词,设栅栏连词,来) 问计于谢安(介词,向) 安棋常劣于玄(介词,比) 帅众五万屯于洛涧(介词,在) 乃令张玄重请(于是) 当夜乃还 (才) 此乃持久之计(表判断,是)谢安固却之(代词,它) 若秦百万之众尽至 不觉屐齿之折(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吾其左衽矣(语气词,恐怕)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指示代词,那些)

《过秦论》 贾谊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二.名词的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三.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四.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五.重点实词

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⑤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六.说明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③宾语前置句: 陈利兵而谁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七.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3.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八.难句翻译

1)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九.文学文化常识

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有贾长沙集.

《六国论》 苏轼

一.重点词

1. 至于战国 到 2.莫不宾礼。名作状 像宾客一样

3.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 名作动 安排住宿 4.皆致客无数. 招纳

5. 吾考之世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考察 表原因

二.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2.皆役人以自养也。

3.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三.翻译

1.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译文: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哎,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

2.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译文: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

3.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译文: 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4.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译文: 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5.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译文: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

6.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译文: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

7. 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译文: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

《六国论》

一. 翻译重点句子(注意要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1、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判断句)

译:诸侯与秦国争夺的地方,不在齐国、楚国、赵国,而在于韩国魏国的野外。

2、故夫天下之所重者,不如韩、魏也。 (判断句,标志词“也”)

译:所以那天下最看重的地方,没有比得上韩国魏国的

3、商鞅用于秦而收魏。(被动句,标志词“于”)译:商鞅被秦国任用秦国征服魏国。

4、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国,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反问语气)

译:托付小小的韩国魏国来抵挡虎狼一样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够不折服而归向秦国呢?

5、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 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

译:像这样可以应付那无穷的变化,那秦国人将做什么呢?

6、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直至让秦国人能够窥测时机来攻取他们的国家,怎不悲叹啊!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