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我将课题《蘑菇该奖给谁》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上课铃声响过,让几名学生读课题后,便问:“小朋友们,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
“我知道课文里面肯定说到蘑菇。”
“我知道,课文中一定有奖励的。”
“我还知道蘑菇是奖品。”
“我认为课文里一定有小兔。(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内容是从文中知道的,正想发问)因为小兔最喜欢吃蘑菇了。(这下,对我可有说服力了,也暗暗称赞这位学生的联想)”
“我认为既然有奖励,就一定有一场比赛吧?”
“‘蘑菇’两个字都是‘草字头’,我知道‘蘑菇’是一种草本植物。”(真了不起,《练习2》刚刚学了根据字的偏旁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朋友们知道得可真多!那你们看了这个课题,还有不明白,想知道的问题吗?”有些学生早憋不住心里的问题了。
“蘑菇到底奖给谁了呢?”
“刚才说有一场比赛,那应该有小兔,它跟谁比赛了?”
“小兔得到冠军了吗?”
“这作为奖品的蘑菇是什么样的?”
“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比赛呢?”
“既然是比赛,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应该也有观众吧?”
“还应该有裁判,它是谁?”
“小朋友们的问题还不少呢!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吧!赶快打开书,认真读读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读过一遍之后就纷纷找到答案了。在第二课时的精读训练中就着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在评价学生表演情况的同时,紧紧抠出“得意、难为情、不服气”等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演出人物的特点,加深理解“为什么兔妈妈偏偏将最大的蘑菇奖给了没有得冠军的小白兔呢?”这个难点。